前些天,笔者从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上海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其父每个周末都要带她出去“对比生活”。上午到建筑工地去逛逛,每次看到人家做苦力,父亲就对她说:“他们这么辛苦,因为他们都没有好好读书,没上过大学。”下午,父亲则带着她出入于写字楼、银行,希尔顿、华亭等知名宾馆,父亲说:“这里才是高层次的高学历的人工作、休闲的地方。”
无独有偶,南京有位家长,一天晚上带儿子出门,叫住一辆三轮车,父子俩坐上去,说是到某地,刚走100米便喊停车,付了3元钱后,又吩咐去别处。车夫只好掉转车头。走了不远,中年男子又说前边不去了,指令车夫再调回车头。事后,父亲对儿子说:“今晚特地领你坐车,就是想让你明白,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像三轮车夫一样,干粗活,挣小钱,任人役使。”
上述两位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可谓煞费心机、匠心独运矣。这般“教育”,集“现场性”、“形象性”、“生动性”于一体,对子女内心深深的“触动”、重重的“鞭策”,该是不言自明的。然而,这种视体力劳动为耻辱,把体力劳动者当作反面教员的做法,不是太鄙陋了么?自然,对子女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的负面影响,亦是不可低估的。
这不禁令我想起了杜鲁门的母亲———一位宽厚慈爱的伟大母亲。当年杜鲁门当选总统后,有人向其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是的。”杜鲁门母亲答道,“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你看,人家多有风度,多豁达!在杜鲁门母亲眼里,人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只是社会分工不同罢了。在杜鲁门母亲面前,这两位父亲不该羞赧汗颜?
然而,仅仅责怪这两位父亲,也是不够的。因为从本质上讲,这两位父亲何以不是受了封建社会等级制观念的影响?几千年来,其心浸漫在君君臣臣的浓烈氛围中,“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是成了大伙儿的一种矢志不渝的“憧憬”吗?不必说我们的家庭如此这般,即便是我们的学校,也有意无意地落到这般俗套里去。有人曾经作过观察研究,发现中国学校请人作报告,大多是请名人、博士、作家、十佳等,而美国学校请人做报告,三教九流、社会各界均在邀请之列,如医生、护士、警察、救火人员、拍卖师、车行销售员等,何以产生这样的差距呢?细加辨析,原来各自有着不同的算计。中国学校请人做报告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树立榜样和模式,让学生学习,引导他们懂得什么是成功,应该怎样去追求成功;而美国学校请人做报告的重要目的之一,则是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百业,了解这些百业人士是怎样在自己的岗位成功的。
笔者无意于言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学生将来面对的毕竟是三百六十行、三教九流组成的社会,而不仅仅是由社会名流组成的社会。将学生都培养成龙成凤成名人,不仅没有这个可能,事实上也没有这个必要。试想,在一个服务没有了分工,名人比肩继踵的国度里,最后大家不是会寸步难行么?有车无人开,有田无人耕,有病无人医……这是怎样的一种社会惨境啊!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无论是我们的一些家庭还是我们的一部分学校,囿于那种不合时宜的观念和目的性很强的“定向培养”,该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冲突,与素质教育要求相违背,与培养创造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相抵触的。扭转这种局面,改变这种态势,要诀唯在于:朝着提升全面素质的目标,营造一个随机性勃勃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自由长成,引导孩子发展个性。如此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