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英应有怎样的网络意识?
2000年8月11日   时间:2000年8月11日 浏览数: 打印

  要是你认为“网络意识”就是充分认识网络的重要性或成天泡在网上的话,就未免太显肤浅与幼稚了。在网络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进传统教育的今天,你是否认真定义过“网络意识”?是否仔细掂量过自己的“网络意识”?一起来听听专家的说法。

  北师大教育信息和网络技术中心主任安宝生教授将网络意识总结为五个方面:国际意识、资源意识、技术意识、服务意识、制高点和突破口意识。

  一是国际意识。网络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性,打破了学校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界限。以美国为例,美国很小的一所学校在全国都有它的教学点,许多学校甚至在全世界都开设了自己的教学点。美国也有一个叫k12的基础教育网站,它联系着美国十万六千所学校,这样在一个网站上就可以反映出整个美国基础教育的状况。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是非常不够的。网络教育同样需要集团优势,一个学校、一个人的网站做得再好,但如果缺乏集团作战的优势,也难以引起别人的重视。

  另外,学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必须具备国际意识。拿学校管理来说,学校校长可以从网上了解一些国外教育决策的情况。就北师大的情况来讲,我们让研究生调研了大量国外大学校长决策的刊物,收获相当大,我们也经常参加校长会,结果我们发现在教育管理上,除中国大陆以外,包括香港在内的很多华人学校,在教育管理上,学校都有相当大的自主权。通常,他们的决策以学校为主,同时上级领导、社区领导、学生以及家长委员会共同参加进来,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很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二是资源意识。网络本身是超时空的,具有交互性,能查到的资料也是全方位的,正如一篇论文的写作,动笔之间必定要广泛查阅、搜集资料,在一千篇论文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创新。而对于网站来说,如果光是靠技术累加,没有资源,无疑是没有内容可看也是很难站住脚的。

  这里给大家介绍美国的一门课程——“多立扬”,它是提供一种方式,围绕“多立扬”进行社会学研究。教师把她的课程分成若干知识点,每一知识点都有不同要求,同时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老师要求学生在查阅、研究众多资料之后,从社会学角度谈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思想组织起来,这种教学思路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三是技术意识。技术分不同层次,对不同的人来说,技术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在网络社会里,网络意识就是经济意识。在工业社会,只有大资本家才能有自己的报纸、电台,而在网络的时代,只要有自己的意识,自己的想法就能办到,报纸电台,不也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网络吗?

  四是服务意识。如今的网站,可分为概念型网和实务型网两种。前者是指分割眼球,争夺注意力,而后者则指通过实际活动而赢得回报,“以服务换市场”。不论哪个网,服务要相当重要,服务的好网站就发展快,这一点很多人已经深有体会。纵观我国网络经济的服务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举个例子,hotmail第一个提供免费的邮件服务,后来微软收购了它用四亿美元,试想一下,有多少产品能够一年赚回四个亿美元的利润呢?!所以说,服务本身就是赢利。现在有些学校不愿意做网页,认为是做给别人看的,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想法。

  五是制高点和突破口意识。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多次强调,要把教育技术作为制高点来抓。中国即将加入WTO,中国现代的国民素质不能应对WTO的挑战,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在向网络化、计算机化迈进。象达拉斯整个城市都空了,所有的商店都跑网上去了。如果我们还用传统的方式与国外竞争,这就好比过去拿着大刀与西方的机枪、大炮相斗。

  网络人才,尤其是网络教育人才应有大胆尝试和创新的意识,只有新的理念才可能使你的行动在网络社会里更加地自由。我们现存的科学都是在研究个体的学习者,我们很少地去注意成群的学习者是如何获取构建知识。从先调查个体到后来理解集体,这种方法在开始时可能是可行的,但最后有可能是一个陷阱。个体的过程与集体的过程往往是不同的,对于个体适用的理论不一定适用于团体,反之亦然。网络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也只有通过网络,教学模式才能得到不断的创新,而且只有在网络这样一个无限的世界里,人们的心理状态才有可能保持全新。

  思科集团总裁约翰.钱伯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改变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在方兴未艾的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谁将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www.k12.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