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演进变化。由信息技术带头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以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也日趋激烈。
软件产业作为社会信息化的灵魂和核心、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支柱,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为了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经大量调研和长期酝酿,国务院近日印发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鼓励政策”)。为中国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宽松、令人鼓舞的政策氛围,给中国教育软件和教育电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
鼓励政策从发展目标、投资融资、税收、产业技术、出口、收入分配、人才吸收与培养、采购等诸多方面,到软件企业认定制度、知识产权保护、行业组织和行业管理、集成电路产业等多项管理办法,都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政策部署,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内容具体详实,且注重操作性,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业界人士闻之,无不奔走相告、欢欣鼓舞。
以税收为例,鼓励政策有: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2010年前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新创办软件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重点软件企业,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软件企业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及其技术(含软件)、配套件、备件,除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外,均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软件企业人员薪酬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
再以投融资为例,鼓励政策有: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软件产业的投入,由国家扶持,成立风险投资公司,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软件企业不分所有制性质,凡符合证券市场创业板上市条件的,应优先予以安排;支持软件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经审核符合境外上市资格的软件企业,均可允许到境外申请上市筹资;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及人才优势的软件企业,在资产评估中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可由投资方自行商定。
其他方面还有:软件出口纳入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范围,并享受优惠利率的信贷支持,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应提供出口信用保险;软件产品年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的软件企业,可享有软件自营出口权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
根据这些优惠政策,我国教育软件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如启动资金匮乏、上市融资困难等,将能得到彻底地解决。又如企业发展缓慢、运营不规范等状况,也有望得到较好地解决。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软件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取得了显著地进步。目前,以教育软件为主业及涉足教育软件的企业,全国大约在200家左右,但大都是15人以下的小企业。若把对应于一册课本的一张光盘定义为一种教育软件,到1999年底,全国大约有3000种以上,但缺少精品,大都没有经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不能进入学校和课堂,限制了教育软件的作用。在软件业1999年176亿元的销售总额中,教育软件大约占到1/10,为17亿元左右。
1999年新春,教育部推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多处涉及到计算机的普及、教育软件的研制开发,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的兴建。1999年盛夏,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任务。特别是最近,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所有这些表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软件的需求是巨大的。这包括大中小学的学生学习软件、教师备课软件,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的支撑工具软件及数据库软件等。这不是数万种的需求,应是数十万种的需求。若以光盘计,近几年内,应是数亿张光盘的需求。对教育电脑的需求也是巨大的,有关人士测算,在近10年内,全国大约有4000万台教育电脑的需求量。
教育事业发展对教育软件和教育电脑的需求,自然是教育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现在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必然会大大推动我国教育软件产业的发展。
鼓励政策明确: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软件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国产软件产品能够满足国内市场大部分需求,并有大量出口。
据悉,信息产业部目前正在抓紧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并会同教育部、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制定软件企业的认定标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鼓励政策带来的广泛而深远影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必将迎来中国教育软件发展的鼎盛,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软件大国。(本文作者王鸿冀系中国教育软件联盟副理事长)
(www.jy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