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报业集团)
陈卫平
近日,全国各地的考试机构为2000年高考“张榜”已近尾声,各地高校开始忙着录取新生。今年大约380万高考生中将有204万人被录取,预计全国平均录取率达到52?5%。高考,引出一个热门话题
每到高考,都有数百万历经无数考试的学子蜂拥而至,形成社会生活中一年一度的季节性热点。而真正使高温持续不降的,还是“应试教育”现象及其深层次原因。
恢复高考制度的23年,我国有近1?5亿人次曾在考场上为取得大专以上的学历拼搏,国家也从巨大的投入中培养了数千万高素质人才。随着社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科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学历犹如走遍天下的通行证,引人趋之若鹜。
目前,我国在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教育的人数达到2?4亿,相对于庞大的基础教育,能够经过层层选拔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仅占高中在校生的10%左右。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人才”就是高学历,三百六十行中“上大学”一枝独秀。人才观的片面认识,导致对“分数”和“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人们注意到,不断升温的高考热背后,是相伴而来的副“产品”日渐增多。反映在普通基础教育中的是择校热、补习热、辅导热、家教热、网校热等。甚至众商家也掺和其中,冠以“提高智商”、“加强应试能力”的产品宣传不绝于耳,良莠不齐的各种教学参考书、试题集挤进书包。这些热压,落在学校,落在家庭,最终落在了孩子们稚嫩的肩膀上。揠苗真能助长吗
“揠苗助长”,是人们熟知的一个古老寓言。然而,“应试教育”恰如那个浮躁无知的农夫。人们在问:孩子们尚未成熟的身心怎样长期承受学业重负?他们的性格,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不会出现扭曲?他们将来能否切实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重压之下,许多学生除了教材书本几近“无知”、“无能”,良好的全面素质无从谈起。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城镇初高中学生有一半几乎不做家务,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些大学反映,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造成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人文知识缺欠。
重压之下,一些并非受智力因素影响的“差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蹉跎坎坷,甚至自暴自弃。由“望子成龙”引发的悲剧也屡见不鲜。
重压之下,投机取巧者不惜铤而走险,践踏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社会风气被污染。1997年,广西陆川县高考中发生大范围舞弊,已录取的200多名考生被退回原籍;今年,广东电白县高考发生利用寻呼机舞弊案,涉案考生39人;湖南嘉禾县一中今年的高考舞弊,查实作弊考生203人,电视录相曝光后全国哗然。
1999年的有关调查显示,我国近半数中小学生学习超时而睡眠不足;因为“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占8?4%,初中生只有10?7%。
面对熙熙攘攘的高考路,压力和竞争又岂止在学生。中小学校的校长、教师们,既要发蒙授业,又要哺幼携弱,既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操心学校的经济收入。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中的大多数深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健全的心理素质对学生一生的重要意义。而一个由复杂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升学率”指标,就使得他们常年寝食难安,有思想难作为,甚至要忍心抛弃“差”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正是因为“应试教育”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如何通过教育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直是全社会特别关注的大事。从根本上说,出现在教育上的问题,是社会需求、人才结构、思想观念等因素的集中反映。因此,要扭转“应试教育”的偏差,端正社会上对教育、对人才的认识,必须把教育作为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来抓。
教育具有持续性、周期性的特点,任何一项改革包括纠偏措施,都要大范围实行、全社会支持、长时间贯彻才会见到效果。近年来,国家把科教兴国作为发展战略,努力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今天,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设施,办学规模,财政投入,法规建设,教学科研,科技创新能力,都比改革开放初期有了极大的改善和进步。国家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挖潜扩招,使近年高考录取率比之20年前有了近10倍的增长;全国累计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达9048万多人次,本专科毕业生达244?2万人,中专毕业生39万多人,1999年上半年报考人数就达到645万人;1999年,全国高等学校中举办的各类成人非学历教育结业生达255?28万人。全国53?42万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结业1?01亿人次。成千上万有志青年正在努力“在职成才”。这些说明,我们已经有了纠正“应试教育”偏差,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矗
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使受教育者获得社会生存和发展能力。1999年6月,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对教育事业跨世纪的战略部署,首先使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工作取得大面积、阶段性成果,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升学机制、考试制度等项改革逐步展开,整个教育战线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明显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