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教育,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2001年12月21日 人民网记者 温红彦 王淑军   时间:2001年12月21日 浏览数: 打印

  教师资格制度实施、高考制度改革、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部长级会议召开、中小学课程改革启动、教育公平问题凸显、入世对教育的挑战……今年教育领域的诸多事件都在表明,中国的教育改革正日益进入深层次。

  

  

  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995年《教育法》进一步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然而权利的实现在过去很长时期,受到了现实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多方位制约……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力的增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我们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在多元社会中逐渐学会了尊重人的权利,公民基本权利的获得正逐步成为现实,更日益认识到一切的发展不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1 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

  1月,教育部正式启动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规定只有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持有教师资格证书者,才能在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批准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评点:“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教师资格制度是一种国家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教师队伍,1千多万教师,承担着2亿多在校生培养和1.3亿人口的扫盲任务。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这支队伍只能满足教育发展的低水平需求,学历起点偏低,合格教师数量不足,城镇教师局部过剩,农村教师普遍短缺等等。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意味深远。”

  2、“两基”——从蓝图到现实

  年初,教育部宣布: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的战略目标,九年义务教育总规模已达到19269.5万人。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至今的15年里,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从96%升到99.1%,初中生入学率从36.8%升到88.6%,青壮年文盲率从20%降到5%以下。

  评点:人们在基础教育期间形成的素质,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基准线。让每个孩子有学上,每个公民有文化,“两基”解决的是全民族的基本素质问题,“两基”是全民教育的基础。“要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化不利为有利,从这些数字中我们似乎已经隐约看到中华民族的辉煌未来。

  3、高等学历证书实行电子注册

  2月,教育部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暂行规定》,决定从今年开始实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对象是普通、成人高等教育各层次学历证书(含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毕业证书)。

  评点:目前,在经济领域全国上下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而在教育领域,针对假文凭泛滥的这一举措无疑有着同样的意义。然而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制假贩假者可受严惩,但追究买假用假者却可消遥法外,因为有关法律依据仍是盲区。当然,对于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许多问题的产生不过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因此解决假文凭问题也仍旧是一个社会综合治理工程。

  4、高考改革举措多

  (1)、普通高校招生取消年龄限制。4月,教育部近日就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宣布:取消“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周岁”的限制,报考普通高校年龄、婚否不限;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再限报高等职业学校,而且可在毕业当年报考。

  评点:这首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的简单划分,要求教育的终生化;另一方面,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要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从这一角度讲,规定的出台实乃应运而生,势所必然。

  然而,更为重要的则是经济社会的极大发展,促使过去断裂的“公平和效率”目标在今天得以兼顾,让每位公民基本权利的获得真正成为现实;相比计划经济时代人才和人才培养的工具化特征,也体现着现代社会对每个个体生命的日益尊重和人文关怀。从这一意义上讲,规定的出台所具有的意义无疑更为深刻。

  (2)、9月,高考明年起将全面实行“3+X”方案。

  评点:在我国,高考一直是教育的指挥棒,高考制度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且不论对于“3+X”方案仍有很多争议,然而目前的种种改革迹象正在表明,高考已不再是原来的死板一块,越来越有了弹性、灵活性,越来越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扬、个体全面素质的提高,而吹来一阵阵清新之风。

  (3)、高考时间将提前。11月,教育部宣布:从2003年起,高考时间定在每年6月的7、8、9日。

  评点:这意味着从后年起,参加高考的同学们不必再冒着7月的酷暑赶考了。时间提前1个月,看上去是件小事,但所折射出的政府行为中日益凸显的人道主义立场,意义与高考取消年龄限制一样深远,这又一次昭示:经济、社会等一切的发展都不过是为了人的发展。

  5、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6月11日至13日,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两基”之后怎么做?会议强调继续把搞好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基础教育跨上新台阶。会议成果之一是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和投入体制等方面作出了新规定。朱总理在会上强调,举办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这在世界各国都是如此,我国也应当这样做。同时,国务院作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评点:兴国需科教,而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千秋大业。新世纪之初此次会议的召开,正逢“两基”之后,无疑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

  6、九国全民教育部长级会议召开

  8月21日至23日,九国教育部长会议召开。来自孟加拉国、巴西、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中国九个人口大国的教育部长、政府官员以及教育专家汇聚北京,共商全民教育大计,发布《北京宣言》。九国教育部长和代表达成这样的共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全民教育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努力追求有质量的全民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它有助于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和平繁荣的社会。必须在全民教育国家行动计划中,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和有质量的教育。

  评点:九个人口大国,总人口数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九个发展中国家,文盲人数占世界的2/3以上。“我爱小鸟的歌唱,我也爱玉色和花香。但我更爱人类,更爱我的兄弟姐妹。”九个文盲多、资源少、底子薄的人口大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关乎九国全民教育的发展,也关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有这样的认识和觉悟,这是全人类之福。

  7、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启动

  秋季,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县(区、市)改革实验区展开。新的课程标准和20个学科的49种初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将首次试用,其中《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地方与学校编制的课程令人耳目一新。

  评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因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仅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而且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9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新课程方案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体现。

  8、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召开

  12月6日至8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提出当前重点要抓好两项:一要抓好学生公寓和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二要抓好新组建的各种后勤服务实体的稳健经营与运转。

  评点:认识这一事件的意义,必须站在宏观的立场上。对于保障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与办学观念的转变,这是一个基石;对于正确引导社会消费与投入,拉动内需,带动各地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待开发的大市场。从目前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最大的制约就是住宿和吃饭等后勤服务问题,从而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现实意义也很强。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各地区、各学校因地、因时制宜,制度创新,最终在全国形成一个产业。

  9、教育面对中国入世挑战

  12月11日,中国正式入世。今年下半年,国际教育巡回展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举行,再度涌起学生出国潮。

  评点:入世将对中国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对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在世贸组织有关规定中,属服务贸易,目前教育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首当其冲的是中外合作办学,因为这关系到一国的教育主权问题。同时,出国留学者近年急剧增加也对国内教育形成某种程度的冲击。教育如何应对入世后的挑战,正成为我国教育界的最严峻课题。

  10、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起步

  (MPA)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今年起步。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公共管理学院,同时今年我国24所高校将通过联合考试招收2400多名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

  评点:MPA,旨在培养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它首先是一种职业教育,在西方国家,正是MPA与MBA(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构成了职业学位教育的三大支柱。之所以把这也列为教育领域的大事,是因为MPA的启动从某种角度上讲,标志着政府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原有的"干部"身份正在淡化,而其作为一种职业的原本意义正得到恢复。

  (人民网北京12月21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