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筹学费 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结局
2002年9月3日    时间:2002年9月3日 浏览数: 打印

  

   据《华商报》2002年8月29日以题为“陕西一考生考上复旦交不起学费,父亲跳楼自杀”报道,参加今年高考的宝鸡市学生小丁,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复旦大学。然而,他接到录取通知书刚10天,父亲却因他的学费问题一时想不开,在8月25日晚留下一封遗书,从自家窗户7楼跳下身亡。8月16日,小丁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母亲打电话将喜讯告诉在外地的小丁父亲,但父亲却为儿子的学费犯了愁,他试图向车主借2000元但未能如愿。小丁母亲悲痛地说,本来小丁的父亲很开朗,而最近两个月,雇主不发工资,小丁的父亲心急如焚。8月25日,小丁父亲回到家,什么话也不愿意说,心情沉重,茶饭不思,晚上就发生了那令人悲痛的一幕。

    而在8月30日《青岛晚报》以“老徐含泪让女儿抓阄”在第一版头条报道了青岛市民徐久永为给一对双胞胎女儿筹借1万元的学费,跑了7天,才筹集到了一半,无奈之中,他走进了《青岛晚报》读者接待室,公开向社会发出“我以女儿的名誉担保,向好心人借贷。”的求助之手。10 年前,老徐的妻子离家出走,把上小学三年级的双胞胎女儿扔给了老徐。当爹又当娘的老徐,靠政府的救济、邻居们的帮助,将两个女儿拉扯大。去年好学懂事的女儿,分别考上了济南和青岛的大学。去年的一万元学费,是靠市总工会、市北区政府的援助及从亲友手上借来的,今年却为女儿的学费犯了愁。因为光靠他每月300的工资,加上330元的最低生活补助,只刚刚够父女仨平日的生活费用,还能到哪里再筹足这一万元的学费呢?他已顾不得什么家丑不可外扬那么多了,想到了依靠社会。晚报刊登了这则消息后,于9月1日又以“老徐感激涕零,谢绝再捐款”为题报道了老徐“钱已经够多了,谁的也不要了。”因为从昨天上午9时开始,给老徐女儿捐款助学的热心人络绎不绝地来到青岛晚报读者接待室,爱尊客商务酒店负责人、城阳正馨源调味品公司各捐了3000元,一位卢姓女士打发女儿来到接待室,放下500元就走了;一位叫马骥的13岁小姑娘,又硬是塞给老徐200元。仅半个小时,老徐接受的捐款已达8000元。此时,老徐主动提出不再接受捐款。

    同样是为了学费,两家却走上了两种截然不向的道路,也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里面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小丁的父亲采取极端的办法,走上了不归路。实际上他也可以象老徐那样,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出呼吁,求助于社会。况且,孩子十年寒窗为的就是这一天,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而作为父亲的,本应当是很高兴的,仅仅就为了这么点学费,就想到了死,这给孩子将造成多大的精神压力。况且,以为自己这么一走了之,而把困难都留给妻子和儿子,从情从理上讲,都是不负责任和没有道理的。纵然有天大的困难,就是这个学不上了,也不能够采取如此极端的办法呀?即使是作为录取小丁的复旦大学来讲,也是完全没有预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的。他们均对事件的发生表示遗憾,认为如果学生家长之前能与学校取得联系的话,其实悲剧的发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据介绍,复旦大学的学费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定的,学校从来不会因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而将他们拒之门外。每年发给新生的入学通知书中,复旦会专门附上关于一整套助、奖、勤、贷助学措施的介绍,通知材料明确说明:“若因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无法在8月28日前办理缴费手续,可以先报到入学。然后按学校有关的规定,办理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特困生补助或学费减免等手续,并在获得奖助学金或贷款后补交各项费用。”另外,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同学,复旦还专门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里也明确表示,决不会让考上复旦的贫困学生失学。但这件事情毕竟已是发生了,它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也是非常沉重的。截止到目前为止,读者已捐款16140元,小丁的学费已不成问题,但愿小丁能够走出阴影,好好学习,不辜负社会的期望。

    而老徐却在情急之中,想到了社会,向社会伸出了求助之手。当然社会也是非常慷慨无私的。晚报刚刊登了老徐有困难的消息,就有两位先生打听着找到老徐家,各自放下1000元,不留姓名就走了。晚上,市慈善协会常务理事韩世荣女士,一次捐赠老徐6000元。读者的捐助行为有时还是“不商量”的:一位姓马的青年带着1万元来了,一位叫鄢敬平的先生带着5000元来了;还有一位73岁的退休老人……他们捐款时几乎异口同声:不能让孩子辍学。这些捐款,老徐都一一谢绝。“好心的人们,钱是情义,也是我未来的债啊。”“明年孩子上学的钱都足够了。”老徐感激涕零。老徐的困难解决了,然而像老徐一样为孩子交不起大学学费的家庭,在青岛市还月大约100多家。因此,青岛市教育基金会正在全力筹建“寒窗基金”工程,对今年入学的大学生实施救助,从而让更多因家庭困难而交不起学费优秀学生受益。

    确实,作为一个社会细胞的家庭来讲,虽然各家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各家都有各家的困难,但作为整个社会来讲,有义务,也有责任使这些家庭在遇到困难和不幸的时候,摆脱困境,使莘莘学子都能够如愿以偿地圆了大学梦。同时,作为社会来讲,是不是也要建立一种受援的渠道,或者建立一种基金,也像希望工程那样,形成一种畅通的机制,通过为那些优秀的学生提供经费,使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得到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避免像小丁的父亲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