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揽生源 校名系名大“变脸”
2001年9月19日    时间:2001年9月19日 浏览数: 打印

  徜徉在南昌火车站广场的“招生集市”里,陌生的校名频频跃入眼帘,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来许多新学校。深入了解,方知都是“改名换姓”的结果。

  江西学校“更名风”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原江西劳改工作警察学校改为“江西省司法警官学校”。据说改名后这个学校生源爆满,就业情况也好转,以致不少中专学校纷纷效仿。赣州地质学校、省煤炭工业学校、省农垦学校、南昌无线电学校和省粮食学校先后改称南方工业学校、江西省第一工业学校、通用技术工程学院、江西省信息工程学院和江西省工业贸易学校,并在省教育厅备案。

  随后更名风蔓延,掀起了民办学校的“大变脸”时代,有“学院变大学”式的,如赣江专修学院改为赣江大学,海大专修学院改为海联大学;有“时髦代传统”式的,江西3S硬笔字训练中心改称江西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修学院;有“合二为一”式的,江西诚信服装学院和南昌东方服装学院合为江西工商专修学院;还有“一个校园数块牌子” 式的,中专、高职、专修学院三牌齐挂的学校比比皆是。在江西省40多所民办高校当中,80%都曾改名。

  与改校名同步进行的还有开新系设新专业。每个学校都言必称机电、模具、计算机、网络技术甚至电子商务这些热门专业。文科的英语、文秘和新闻亦步亦趋,四处开花。就是最新潮的家政服务、物业管理也应运而生。求学者咨询后,无不感觉这些学校专业“应有尽有”。

  江西省教育厅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处万普海处长说,民办高校只要经过审批允许,为生源改名合情合理。但他同时提醒,家长择校最好多到几个学校看一看,货比三家。教育厅职成处负责人指出,“学院”一般是大专、本科院校的叫法,从“学校”升级为“学院”需得到教育部的审批。现在确实有不少中专擅自改称学院,误导学生骗取生源。有的普通中专挂出了“技术学院”的牌子,实际上却是国家不承认学历的技校。

  教育界人士认为,改名表明了这些学校有良好的市场意识、生源意识,但也诱发了校名的大混乱。还有一些学校改名换汤不换药,其师资和设备根本无法跟上。一位从普通大学退休后从事民办教育的教授对此痛心疾首,说这种混乱对于广大学生和家长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而有关部门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表面上看是挽救了学校,而贻误的却是求学者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