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7日电 一个人走到保险库的大门前,由摄像头对他的脸进行扫描———他的脸部特征就是进入保险库的密码———如果符合,大门自动开启,如果不符,则警铃大作———这种过去在好莱坞间谍大片里才能见到的场景,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大上也有应用。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这种被称为“面像检测与识别的核心技术”,26日在北京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技术鉴定。
主持该项目的中科院计算所数字化研究室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高文说,人脸识别是生物特征识别的一个重要方法。
广义的讲,人脸识别是指通过输入图像,首先判断人脸存在与否,如果存在,则给出每个人脸的位置、大小和各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提取每个人脸中所蕴含的身份特征,将其与已知人脸库中的人脸进行比对,从而识别每个人脸的身份属性。
专家们设计的程序,会自动在人脸上选取103个点,然后通过分析面部皮肤反射属性、三维结构等特征进行识别。
计算机捕获人脸(这一过程被称为“人脸检测”)需要50到100毫秒,在普通计算机上识别需要1秒钟,如果在高档的计算机上识别,速度会更快。
目前,高文和他领导的小组已经采集了7000多个人脸图像,识别准确率达到96.5%。
高文教授也谈到,这一技术还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预先存储的照片上,人可能是表情严肃,而计算机在扫描时,这个人可能在微笑或者说话,这时就有可能发生误检。下一步,研究小组将在表情方面继续改进。
由院士和知名科学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给出的鉴定意见称:该成果整体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基于人脸重心模板的实时人脸检测、结合人脸图像加光技术的特定人脸子空间人脸识别、基于子空间判别分析的人脸识别与确认等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新闻背景
“生物特征识别核心技术与关键问题研究”项目的核心是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所谓人体生物特征识别(Biometrics),是指利用人体特有的生理特征(如指纹、虹膜、人脸、掌纹、视网膜等)或行为特征(如书写、声音、击键等)来达到身份识别或验证目的的技术。
经过了20多年的研究之后,人们逐渐发现,人脸识别是在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碰到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虽然众多研究者在这一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人脸识别问题仍然没有令人满意的完全解决方案。于是很多复杂的方法被引入到人脸识别研究领域中来进行问题的求解,包括基于子空间的方法、基于频域变换的方法等,其中基于概率融合的方法在近些年来引起愈来愈多的学者的注意并逐渐成为这一方向的研究主流。
由于人脸识别技术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具有众多的优势,决定了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国家安全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在对敏感人物(如罪犯、恐怖分子等)追踪、识别方面发挥作用。也可以协助公安部门布控,海关身份验证等。
在军事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可应用于数字化士兵的交互通讯设备中,进行敌我识别,信息提取等。
在公众安全领域,可以作为智能视频监控、司机驾照验证。也可以作为各类银行卡、金融卡、信用卡的持卡人的身份验证。
在人机交互领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计算机会知道你是谁,为你提供服务的时候不会再是千篇一律的冰冷面孔。
在家庭娱乐等领域,人脸识别具有一些有趣有益的应用,比如能够识别主人身份的智能玩具、家政机器人,具有真实人脸的虚拟游戏玩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