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招生先开听证会
2001年4月16日    时间:2001年4月16日 浏览数: 打印

  与其他高校一样,北京师范大学于近日出台2001年本科招生计划:2000个名额,与去年基本持平。

  与其他高校不一样,今年对各院系的招生计划作出决策的既不是招生办,也不是校领导,而是出自一场招生计划与专业建设专家委员听证会。

  “今年,我们轻松多了!”北师大招生办李梓华主任对此感触最深:专家听证会对俄语、博物馆学、历史等29个专业的院系自报计划进行了削减,增加了计算机等社会需求量较大的学科的招生数量。

  可往年,一说起制定招生计划,李梓华总有一肚子的苦水。

  先从规模上说。历年来各院系上报的招生名额远远高于校定的规模。以今年为例,各院系自报2310个名额,而校定本科招生计划数2000个。这多出的310个名额怎么办?削减谁的名额?

  从市场来说,招办想扩大一些热门专业,比如生物化学、信息科学等专业的招生名额,同时削减一些生源和就业都不理想的专业的名额。可实际上,生源和就业形势不理想的专业自报的名额比招办预料的多。

  每年一到招生季节,李梓华的办公室免不了人来人往,电话更是此起彼伏。目标无非都集中到一点:保持各自专业的招生名额。而去年因为砍掉了俄语系的招生名额,在两年一度的教代会上,李梓华还接受了相关的质询。

  李梓华说,由招办来决定招生的专业与人数,既不科学,也不民主。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院系与招生完全脱了钩。院系认为招生完全是招办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他们只需要负责教授进校学生的知识,而各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否看好,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则不在院系的考虑范围之内。

  “招生计划不科学,就会影响生源质量,影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而生源质量低,就业难,反过来不仅影响招生,而且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形成恶性循环。”李梓华在反思,北师大也在反思。

  “为什么我们不把听证会引入招生中来呢?”招办的同志碰头碰出了火花。

  今年1月15日,招生计划与专业建设专家委员听证会在北师大召开。教授、教师、管理人员等校内各方面的30位人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坐到台前,听取学校近几年招生情况、就业情况和专业建设情况的介绍。

  随后各院系的领导们每人开始5分钟的推销。“我们师资力量很雄厚,我们毕业生就业很好”……各自使出浑身解数。

  结果却不是人人都能满意的。

  北师大俄语专业经受的“震荡”最大。原来申报的40个招生计划被听证会减为15个,尽管该系师资力量雄厚,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并不畅销。用该系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现在摆在面前的路只有一条:调整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一方面要提高俄语人才培养的层次,另一方面要实行双语教学。

  “这次对各院系触动比较大,招生不再只是招生办的事。”李梓华说:“以后我们还要扩大听证会的规模,明年还准备吸收用人单位参加。我们要让市场更贴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