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崇文区妇联和家教会对该区贫困学生家庭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这项最新调查显示:贫困家长的消极观正在影响下一代人格成长。这些家庭的学生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较强、心理过度压抑、家庭亲情关系疏远和成才梦难圆等四个方面。
北京市崇文区家教会有关专家认为,应更好地、及时地调适青少年及其家长的心态,培养孩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如果处理不好这个矛盾,会使孩子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出现反社会心理,成为现代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
贫困生没能力抚养我就别生我
调查反映出,贫困使孩子们对家庭产生厌倦情绪和对父母的不理解。在个案访谈中,有一名刚上初中的男孩子明确表示:“父母如果没有能力抚养我,就别生我,免得让我到世上受苦!”收回的问卷调查中有12%的学生对学校组织春游,父母给极少的零花钱甚至不给,感到气愤,抱怨父母无能。
在被调查的贫困生中,30%的孩子表示对父母感情说不清楚,有的孩子在自身要求得不到满足时,甚至怨恨父母。面对别人对自己家庭生活困难的议论,9%的孩子觉得不好意思;6%的孩子讨厌别人议论;而5%的孩子虽讨厌别人议论,却采取装作没听见而走开。在这100个被调查的贫困家庭中,58人平时没有零用钱,孩子每月零花钱在10元至20元的有32人。而100人中春节能得到压岁钱的有60人,其中所得到最多的压岁钱是500元。即使亲朋好友把钱给了孩子,孩子也没有支配权,其中仅有2%的孩子买零食,而47%的孩子都要交给家长作为生活补贴,因而他们没有条件为自己买书或买玩具。贫困生在生活方面也与家境较好同学存在较大差距,如:他们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较好的学习用具或玩具等。
过于单调且贫困的生活使贫困家庭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所获得的信息量要少,且内心深处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巨大压力,这使他们心理发展过于早熟,精神上也比较抑郁。
北京市崇文区妇联今年早些时候曾经组织34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开展京城暑期观光活动。这些孩子一路上双眼直直地望着窗外,没有欢笑,更没有人大声说话,汽车里像“一潭死水”。司机师傅表示他从来没有开过这么安静的车,这种气氛同时让带队老师感到震惊和压抑。
在调查中,14%的父母面对贫困表现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或不知所措。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往往导致家庭气氛沉闷,家庭关系不协调,父母脾气变化无常。夫妻间不仅常常吵架,而且时常将怨气撒在孩子身上,使孩子不知所措。尤其是父母的不良行为如喝酒、打人等,更让孩子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贫困家长孩子请你理解我
通过这份调查还发现,造成两代人“交流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上难沟通。调查发现,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感情上对父母有所保留。在回答对父母的感情问题时,8%的孩子表示出惧怕、讨厌父母,45%的孩子与父母关系表现出平平淡淡或时好时坏。同时,从对父母的调查中,30%的家长表示与孩子难以沟通。部分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相对减少了与孩子接触的机会。在被调查的100户家庭中,家长的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占40%。由于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机会。
二是缺乏共同语言。调查中有44%的家长在家中谈论的话题是“找工作”或是“单位里的事情”,而对社会上的信息知之甚少,特别是对科技、体育、艺术等方面的信息更是很少关注,与孩子之间相互沟通的共同语言也就相对缺乏。
三是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得当。一些家长因生活困扰而情绪烦躁,教育孩子缺乏耐心,更谈不上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此打骂成了教育孩子的惟一手段。据调查,孩子若犯了错误,21%的父母仍采取打骂手段。另有3%的家长根本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而是放任自流。不正当的教育方法,影响了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孩子对父母的惧怕和厌恶,使和谐的家庭氛围就更难以形成,不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
四是部分学生厌恶家庭,产生程度不同的反社会心理。几乎所有被调查的贫困生都认为造成父母失业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对职工的“抛弃”,而不是他们的父母本人素质难以适应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调查显示,由于父母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困惑、怨恨以及不满情绪带给孩子,久而久之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他们对家庭产生厌恶,对社会产生种种不理解甚至于产生了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背景
北京市崇文区妇联和家教会在对100户家庭进行经济状况的调查中显示,家庭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5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9%。其中,家庭月收入在200元以下的28人,占28%。家庭惟一的经济收入来源于养老(失业)保险、单位发放的生活费和政府救济的占45%。在这100户家庭调查中,家中没有一件家用电器的有12户,只有一台电视机的43户,且住房条件相对较差。
编后
一个人的成长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的影响往往伴随人的一生。家庭的财富条件可以改变,而父母的人格、血缘亲情却是从始至终影响着孩子将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其实,上面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并不限于家庭,它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成员对待这些家庭、这些孩子以及贫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