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9月30日电 (记者朱国亮 宋常青)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甘肃省学校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郭层城认为,学校体育不是竞技体育,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健身意识,与国家正在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结合起来。
据郭层城教授介绍,受“竞技运动即体育”的错误认识影响,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成人化、竞技化的色彩依然十分浓厚,课程设计基本上是竞技运动的机械模仿。他说,学校“既要传授系统的健身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学会一两项感兴趣的、终生受用的健身方法”。
记者在采访兰州市第十四中学体育教师殷光辉时注意到,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叠学生的体育成绩表,表中所示的测试内容是:50米、100米、800米、1000米、跳高、跳远、铅球、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殷光辉也坦言,在他的体育教学中,竞技化的成分居多,课程设计基本上是围绕体操和田径竞技项目设计的,以测试和技能训练为主,健身的理论知识、身体和心理健康知识不多。
由于缺乏健身知识,社会上有许多人对健身的认识和实践有许多误区。郭层城举例说,在健身之前,应该先做医学检查,再做体能检查,然后制订合适的健身计划。现在,不少人想健身就健身,不注意运动量和运动方式;有的还跑到大马路上跑步,吸入大量有害气体。郭层城说,不科学的锻炼,不但达不到健身的目的,反而对身体有害。
甘肃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杨传浩也告诉记者,他们最近的一项问卷调查表明,除工作压力大、周围缺乏体育设施和场地外,缺乏必要的健身知识、方法,没有一项体育爱好,也是许多人走出校园后不注意健身的一个重要原因。
鉴于此,郭层城认为,学校应承担起传授基本的健身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终生健身意识的责任。他建议学校体育教学应传授健身常识和理论,或者增加系统的体育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各部位与运动的关系以及健康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教会他们一两套终身受用的健身方法。
郭层城说,除了健身功能外,体育还有其社会功能。如果学生有一个健身的好习惯,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还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