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最近决定对高考科目设置方案进行调整,从明年起,“3+文综/理综”将替代已经运行了3年的“3+大综合+1”。读了中国青年报8月25日的报道《河南为何明年要改高考模式》,我有些不懂,3年前被认为是改革相对更为彻底一些的“3+大综合+1”的高考模式,如今竟被认为“客观上加大了学生考试阶段的负担”、“不适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
新要求”!怎么会呢?
作为一名家长,从孩子上小学的那一天起,教育领域的每一个变动都牵扯着我的心。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有成,但更希望孩子能够学习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不依靠大量简单重复的作业来提高成绩,不单纯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不过早地文理分科,课堂上老师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具备理解、思考、融会贯通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许多国家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纷纷进行了教育改革,尤其是科学教育的改革。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分专业化割裂了科学的整体性,随着交叉学科的日渐兴起,分学科的教育方式推行一个多世纪后又逐渐开始走向融合。到90年代末,发达国家几乎都完成了他们从分科教育到综合性科学教育的整合。注重整体、注重能力成了世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而我们国家的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似乎有些被分数和升学异化了。因为高考分文理科,高中自然也就文理分科教学,选择学理科的,即使大脑中有关中国历史和地理的知识是空白也没关系;选择文科的,即使成为“科盲”也不会影响高考成绩。譬如生物,尽管这个学科被认为是当今最活跃、极有发展前途的科学领域,但在一段时间里仅仅因为中高考都不考,在学校教学中便沦为“弱势群体”。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引导基础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999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高考改革,其中“3+X”科目设置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记得3年前,在“3+X”科目设置改革推广到全国大部分省市时,当时的教育部学生司司长对“3+X”的改革方针有过较为清楚的解释:“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它不是各科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测试。”而其中的“大综合”形式,“打破了文理科的局限”。此项改革方案公布后,社会舆论认为,中国的高考终于在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开始改变面目。
当然,一项新的改革较之一套长期运行的体系来说,肯定有它不够完备之处。不久前我采访了北京一些学校进行的科学课改革,也许是因为改革的推广面不够大,也许是因为缺乏合适的、充足的师资,也许是因为教材或考试评价方式的不够配套,也许是因为教师的培训、进修、晋升职称遇到了障碍等等,这项同样在观念上和方向上受到充分肯定的新课程改革,同样在进行了3年以后,其改革的势头变缓了,参与的学校变少了,所占的课时也已微不足道。
改革总是显得那么艰难。因为它要打破旧有的、被所有人都习惯了的体系,创造出一套新的体系。打破和创造必然要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必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而所有的人都想成为改革成果的享受者,而不想成为改革过程中的实验品。那么,谁应该去最先尝试改革呢?
具体到“3+X”高考改革,承担改革任务的教师由于缺少以往用来规范教学行为的新大纲,他们也许感到难以讲好课;参与改革的这几届学生,因为正赶上新旧叠加的时期,因为他们的老师在教学中既不敢或不舍得丢掉一些旧的知识,又必须给他们加上新的、以前不考的知识,而使他们的复习任务大大增加。这当然在“客观上加大了学生负担”。
令笔者不解的是,全国实施“3+大综合+1”高考模式的省份,除了河南,还有广东,这两年又加上了辽宁和广西等几省区。他们是否同样感到不堪重负?面对一项关系国家未来人才培养大计的改革,应该是先规范好了改革的每一个细节,再推动整体的改革,还是只要看准了改革的方向,就一往无前地推进,然后在改革中不断调整细节?这实在是一道太大、太难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