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现象”、“39岁现象”和“26岁现象” 是近年来人们对一些年龄特征明显的腐败案件的概括。且不论这些提法是否准确,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至少说明一个问题:腐败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向。这是一种非常危险、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趋势。
如果说“59岁现象”是一些即将告别权力的官员,抓住“最后的机会”,铤而走险,“39岁现象”是一些人在即将被挡在40岁这个提拔的门坎之外,大捞一把,那么“26岁现象”中的年轻人就是直截了当了。尽管前两种现象中的干部最终沦为腐败分子,但他们在59岁之前、39岁之前还算能够自律,而“26岁现象”中的干部简直无所顾忌。按理说,一名干部二十多岁就走上仕途并掌有实权,应该说是前途无量的,他们应该珍惜手中的权力和自己的政治前途,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不越雷池一步,但是他们并没这么想、这么做。这就凸现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什么一些年轻人的胆子那么大?这里面固然有错误的金钱观、盲目追求高消费、人生阅历浅、法制教育不够、规章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但根本的一条是没解决“当官为什么”的问题。
毋庸讳言,尽管近年来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许多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但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还存在打击的力度不大的问题,致使一些腐败分子不仅逍遥法外、名利双收,有的还飞黄腾达,从而在一定范围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导向。据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次全国性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市民在69个职业中选择最多的前两项是市长、政府部长,在“假如你能够重新选择,你将选择什么职业”这个问题上,排在第一位的是“党政机关干部”。众所周知,我国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并不高,为什么还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当然,有的当官是为了为人民和社会做更大的贡献,有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但也不能排除一些人选择当官就是为了当官的许许多多“好处”来了,这里面当然包括腐败。动机决定行动。一个把腐败作为当官动机的年轻人,如果不千方百计地寻找腐败的机会,有了腐败的机会却不腐败,那才是违背常理呢。
腐败的年轻化趋势警示我们,反腐败切不可忽视年轻干部。要遏制腐败的年轻化趋势,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德治与法治并重。一方面,对年轻干部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使他们不断强化党性修养,从思想上真正解决当官“为什么”、“做什么”、“留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对腐败分子要扩大惩处面,真正做到违法必究、“伸手必被捉”,使腐败分子没有藏身之地;做到执法必严,使腐败分子在政治和经济利益等方面都没有好下场,从而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当官只能奉献、不能贪财的导向,让为腐败而当官的人望而却步。
人民网 2001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