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竞争新焦点
本报记者 韩国飚 《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 (2000年10月31日第一版)   时间:2000年10月31日 浏览数: 打印

  这些都是今年头9个月的数字:江苏省个人消费贷款新增额占全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的一半,占各项贷款增加额的比重提高8个百分点。农行浙江省分行新增的个人消费信贷已占今年新增贷款的1/3。上海各中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中,近1/3是个人消费贷款。

  这些数字说明,个人消费贷款已成为各银行的主要贷款增长点和竞争新热点。然而,银行业下一轮竞争的焦点,也许还不止这一个。

  传统业务艰难

  职员大量被裁

  银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原则确定后,中资银行基本停留在以存、贷、记为绝对主业的阶段,中间业务虽有所增长,还不足以成为“新生力量”。银行业的经营困境日渐显现,激烈的竞争随之而来。先是“网点大战”,接着是争夺“黄金客户”。在存款下降、放贷渠道萎缩的尴尬处境下,银行为争夺“黄金客户”,掀起了一轮放贷竞争,并竞相提高服务水平,推出优惠措施。

  即使这样,银行效益仍在滑坡。1998年开始,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率先在国内开始撤并网点、裁员,以退为进、增加效益,因为很多扩张的网点出现亏损。这家银行先后撤并机构500多个。工行、建行等紧随其后,也开始动作。在一些地方,市一级分行的裁员计划竟高达上千人。

  对私业务虽增

  蛋糕好像欠大

  进入新千年,银行业一场对私金融业务竞争如火如荼地展开。

  10年前,银行对老百姓来说只是一个存款取款的地方。1992年,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率先开启银行对私业务大门,发放商业性购房抵押贷款。从此,银行对私业务逐步发展,今年更出现资金大幅增量、品种全面拓展、服务日趋个性化的特点。24小时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信用卡增值服务、代收公用事业费等纷纷涌现。

  对私业务的金融创新,拓展了银行的放贷渠道。由于个人信贷信誉总体较好,对私业务很快成为银行利润的新增长点。

  但是,要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光靠这个增长点不行,因为这块蛋糕还不够大。

  介入资本市场

  转机可能在此

  在我国“入世”后,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开放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将整体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有专家认为,银行业固守货币市场,没有出路,中资银行必须转向。分业和混业的讨论,目前已成为金融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明确表示,当前情况下,混业经营不予考虑。那么,银行业的转机在哪里呢?

  随着监管部门对跨业合作的期望,种种迹象显示,应对国际上银行、保险、证券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也许并不止混业一条路。实际上,市场需求已催生银行业的新希望———全面介入资本市场。

  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不久前宣布进军投资银行领域,目前已有企业与其签订“借壳上市”、“项目投资”等合作协议。有专家断言:投资银行———这个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呼风唤雨者”,将成为中资传统银行业争抢的“盛宴”。

  银行业雄厚的资金、庞大的客户群、成熟的网络、发达的信息源等,为拓展投资银行业务提供了先天优势。近几年来,银行为控制贷款风险,与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培养了一批熟悉投资银行业务的人才,很多甚至已经介入企业的重组、项目咨询、财务顾问等经营投资领域,就只差迈出这一步了。

  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都在尝试以另一种方式融入资本市场。中国银行在香港的中银国际控股公司已全面介入资本市场,在股票发行、债券包销、基金托管、证券经纪、项目融资及财务顾问业务领域取得不凡业绩。建行则选择了另一条合资道路,与摩根斯坦利等合资建立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建行是控股股东。中国国贸首次在美亚欧三地二次上市等,“中金”是主承销商。光大集团通过北京总部和香港总部,也控制了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等多家公司。

  银保合作、银证合作,最近也动作频频。10月14日,招商银行同时与新华、泰康、中国人寿保险公司3家签订了战略合作关系协议。在这之前,光大银行与太平洋、华夏银行与泰康、农行与平安也纷纷建立“伙伴”关系。

  有专家预测,银行介入资本市场,将是今后银行业竞争的焦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