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近来,薇甘菊和大米草等外来有害植物对我国农林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已经发生了严重的生态入侵现象。对此,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们呼吁,采取生物控制措施,抑制外来有害植物的为害。
据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丁建清介绍,原产于南美的薇甘菊目前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大肆扩散蔓延,对广东福田内伶仃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成了巨大威胁。薇甘菊是一种菊科藤本植物,有“植物杀手”之称,80年代初由香港侵入深圳,它沿树攀援、遇草覆盖,使成片成片的植物枯死,进而使野生动物失去食物来源。该草还在香港、广西、广东等地大面积发生,并逐年扩大危害面积。原产于美国东海岸的互花米草(大米草的一种),20多年前作为护滩植物引入福建宁德,但该草现在变成了害草,对福建、浙江南部产生了很大的危害,由于该草大量繁殖,覆盖了闽东宁德50万亩的滩涂,致使这些地区的水产养殖业遭受重大损失,它还堵塞航道,给海上运输带来不便,甚至诱发赤潮。
为此,专家们建议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从有害植物的原产地引入对本地生态环境安全的天敌,来控制有害植物,恢复生态平衡。
据介绍,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作为我国生物防治科研的“国家队”,在生物防治领域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近期从国外引进生物防治技术,进行试验和组装配套,控制薇甘菊和大米草的为害。据测算,仅防除大米草一项,就可挽回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防除薇甘菊也可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警惕生态入侵乔聿(编余短论)
对于外敌的入侵,人们都怀有高度警惕;而对于外来物种的入侵,人们往往麻痹大意。读了上面这则消息,联想几年前肆虐我国南方水域的水葫芦始感这种“兵不血刃”的入侵,也同样需要我们提高警惕。
所不同的是,外来物种的为害,多半是我们“引狼入室”的结果。大米草、水葫芦,不都是我们抱着保护滩涂等善良愿望引种的吗?始料未及的是,在别的生态系统有益的物种到了我们这里却变成了有害物种。新物种在新环境中没有天敌,迅速繁衍,抢夺其他物种的养分,造成其他物种的减少和灭绝,导致生态失衡。更何况“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来自异域生态系统的物种,难保在新环境中不产生变异。变异后的物种,其脾性就更难把握了。
为了生物多样性而多引进了一个物种,却使当地物种急剧减少,这真是莫大的讽刺。自然界经过千百万年优胜劣汰形成的生物链,是不可随意更改的。我们在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慎而又慎,瞻前顾后,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