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吞吞吐吐发布的市内电话业务调价方案,很快被信息产业部否定。透过其间,人们关注着,是不是继寻呼业务、移动电话、长途电话等领域打破垄断之后,市话业务的垄断状态也该有所突破?
7月21日,全国多家媒体刊登了一条言之凿凿的消息:“中国移动”今日起全面下调12项手机资费。被最近接踵而来的有关电信资费调整问题弄得晕头的人们刚想雀跃,却发现洋洋洒洒12条中,与自身利益最密切相关的入网费、通话费和基本费三大块无一涉及。当然,让人有点安慰的是,从中国电信分离出来的“中国移动”毕竟是在往降价的路上走了。
此前的7月15日,媒体披露过一条引人注目的信息———新组建的中国电信集团总经理在与首都媒体举行的一次恳谈会上透露,中国电信拟调整资费,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长途费降价50%;市话通话费从现在的每3分钟0.18元调至每分钟0.10-0.12元,计费单位改为1分钟。此外,“中国电信”还打算取消电话初装费,新增一项每打一个电话都要收取的“呼叫建立费”。
然而很快,一条题为“信息产业部官员称企业无权调整电信资费”的消息说,此方案正在报信息产业部审批,不肯定年内是否能出台。20日,上海一家报纸又有进一步的报道,说信息产业部和国家计委正在研究讨论的电信资费调整方案根本不是媒体公布的这一个。另一位官员甚至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个方案,他说,现在移动电话飞速发展,固定电话业务逐步萎缩,在这个时候出台提价方案,明显不合时宜。
来自中国电信这一正一反两方面的消息,让消费者颇有被愚弄之感。
细细分析,电信方面的价格调整,与垄断地位的稳固与否息息相关。
长话费近年来不断扩大时段与节假日优惠,近来又在酝酿大幅降价,这与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不无关联,即蓬勃兴起、商业化进程迅猛的IP电话。移动电话的用户也可以明显感到,上网费、手机费等等也在一路下调,如果呼之欲出的单向收费出台的话,已经普及程度颇高的手机,将彻底放下“大哥大”的身价,而成为广大平民的“掌中宝”。
然而,当移动电话“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龙争虎斗、长话领域群雄并起、寻呼市场彻底放开之际,一直近乎岿然不动的,就是市内固定电话领域了———“中国电信”仍然牢牢地占据着垄断地位。虽然“中国联通”同样持有市内固定电话准入证,但由于这一块的利润微薄和“中国电信”传统形成的雄厚优势,使它在这一块的渗透速度显得较为缓慢。“中国联通”当然也并非完全无所作为,它正在与广电部门进行的借助广电网联接入户的合作洽谈,可能成为低成本进入本地业务的最佳途径。
但是,这些毕竟还没有成为现实,于是本地固定电话业务的价位成了电信领域逆势上扬的唯一。这次欲将市话计费改为以1分钟计、单价0.10-0.12元,“中国电信”提出的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据他们统计,目前通话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用户占60%,不超过2分钟的占30%,通话时间超过2分钟的只占12%,所以,“虽然单位时间收费上涨了,但从总体上看,用户的负担并没有增加”。
但是,上海一家报社记者对上海200户家庭3个月的通话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12户家庭在3个月内无一次长途,有117户家庭75%的市话超过2分钟,而家里的子女更会煲电话粥。
退一步说,就算“中国电信”的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大体准确,但是,如果有人打了1分01秒的电话,那他同样要付出0.20-0.24元,比原来3分钟付出0.18元只多不少。
在这个看似为大多数人考虑的方案中,“中国电信”所“忽视”的,还有目前占1.27亿户固定电话总户数近10%、而且队伍仍在日长夜大的网民用户的利益。换句话说,“中国电信”瞄准的,或许就是人们早日踏入信息社会的迫切心情。
在电信资费上,中国老百姓不会也不可能漫天喊“降”。他们要的,是一个自己可以承受、电信企业通过加强管理来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资费水平。否则,老百姓用不起,国家的通信发展必将减缓以至停滞,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结果。接下来,在我国加入WTO后,“中国电信”面临的将不仅仅是现有的对手,而是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都高出一大截的对手,那时,老百姓打电话可不管经营者是哪个,就看谁的服务更好、价格更低。
这个涨价方案,打击的不仅是赖电信以“生存”的中国网民,更有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开发出的网络环境和网络信息,它们可能将因此而白白浪费。有人引用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的话:“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话虽有些绝对,但在信息浪潮扑面而来,而我们终于有机会与世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时,难道我们真的要“在阴沟里翻船”?
事实上,就是今天,“中国电信”凭着残存的垄断地位也很难在市话业务上为所欲为了———这次涨价受阻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如果“中国电信”吞吞吐吐提出涨价方案只是一次投石问路的话,这块石头掀起的轩然大波显然使它不得不望而却步。
(www.people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