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在“WTO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研讨会”上指出将进一步加快发展证券投资基金,进行开放式投资基金试点;积极稳妥地推动保险资金、社会基金的入市,使其尽早成为证券市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随着条件的成熟,允许符合标准的外国企业到中国股票市场发行上市,同时借鉴国际经验,积极研究引进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者的政策,允许外资有控制、有步骤、有限额地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这对正处在高速发展中的我国证券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但是笔者以为这虽然暗示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利好,但是中国证券市场真正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有一条就是机构投资者结构重组。
我国目前的机构投资者有如下特点:
一、机构数量少。基金在项目投资和项目方面有着“依靠专家、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优势,因此,资本市场上有着丰富管理经验和操作能力的基金的存在是相当重要的。我国机构投资者近年来成长也比较快,目前有11家基金管理公司共发行了31只证券投资基金。但是这一数目相对于我国开户数达5500多万户的中小投资者而言,即每500万中小投资者中仅有1家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数目太少。
二、资本数量不足。目前我国基金总规模只有500多亿,平均每家基金规模只有16亿元。而像索罗斯量子基金达到100亿美元,美国长期资本公司(LTCM)总规模一度达到持有资产价值超过1250亿美元,“老虎基金”达到近230亿美元,而我国最大的证券投资机构总资本也不足50亿元,一旦开放国际市场,我们的机构投资者首先在募集资本的能力上就已经先输一阵,并将无法与国际投资机构进行竞争。所以,培育、保护和扶持大型的机构投资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又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本的积聚。而这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目的相矛盾,形成国家证券政策中的两难问题。
三、投资品种不多。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资本项目不可兑换的阶段,除股票外其他金融品种比如金融期货、期权、认股权证、存托凭证等产品还没有得到开发,因此证券化率(也就是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有的已达10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已达到了67.43%,中国目前的证券化率才5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投资品种的不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投资者的热情,也使得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的能力减弱。目前我国居民的储蓄总额高达近8万亿元,相当于我国一年的GDP,而境内上市公司股票的总市值按现在的价格计算是41000亿人民币,仅相当于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的50%。我国每年的储蓄存款新增额是1万亿人民币,当前国内股票每年筹资额才1000亿左右,也就是只占新增储蓄额的10%。
四、外国企业的上市和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证券机构投资者的压力越来越大。国际资本市场上历来遵循“资本跟随顾客法则”,投资与资本市场的增长额之间存在近乎100%的相关系数。我国截止到今年9月底,两个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的总数1017家、B股上市公司113家中还没有一家为外资企业,另外国内企业境外上市公司也仅有50家,并且仅集中在香港、纽约、新加坡等地。随着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及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外国资金(包括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进入中国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外企加盟中国证券市场,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为国内投资者增加选择投资品种的余地,逐渐改善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激发证券市场活力,促进证券市场的长期、高效、稳健,不断增强证券市场的成长性基础。但外国企业的上市和外资进入我国证券市场,必然会导致资金的分流以及其与国内机构投资者的竞争,这对我国刚刚成长起来的机构投资者而言,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以为,周小川主席的讲话对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长期利好,但同时无论是对于中小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而言,其风险同时存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应该是机构投资者之间的重组。
机构投资者的重组主要包括:一、保险基金、社保基金入市。保险资金、养老基金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他们的入市,一方面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拓宽融资渠道,大大缓解资本市场发展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另一方面,也相应地造就了一些强有力的机构投资者。同时,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年社会,社会保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资本市场又为基金提供了保值增值的运作机制,从而缓解这一潜在的压力。二、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互相组合和资产互换。可以采取一个统一机构之下的多种基金模式,如美国的老虎基金下就设置有“老虎”、“美洲狮”、“美洲豹”基金等分支机构。三、明晰证券公司的产权结构,加强内部的管理,真正发挥基金“专家理财”的特点,从而提高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四、完善对证券市场的规范和监督,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管工作,在培育强有力的机构投资者同时,通过吸引中小投资者的参与,真正维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国际金融报》 (2000年11月12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