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在兰州的风波终于告一段落,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对兰州人为阻断通信事件有关责任人做出处理决定,兰州市电信局和兰州移动通信分公司被各打了50大板。被称为“小灵通”的无线市话“兰州事件”似乎已经了断,但在全国范围“小灵通”手机是否能够生存、又如何生存的敏感问题,目前却很难彻底解决。难怪有人说“政府拿‘小灵通’没辙了”。
像兰州一样,全国许多地区的电信部门都是在没有拿到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已经或正在建造这种无线市话。
信息产业部今年6月28日下发的《关于规范PHS无线市话建设与经营的通知》中规定:PHS作为市话系统的补充和延伸,定位于小范围低速移动无线接入。应用范围限定在县级市及县以下乡镇和大中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的园区、社区、办公商务楼等的语音和数据通信服务。
日前又有消息说:信息产业部最近再次向负责固网业务的中国电信集团下达“最后通牒”,禁止中国电信建设及经营低价的无绳市内电话“小灵通”服务,今后也不会再批新的城市开展这项业务。
据专家介绍,无线市话俗称“小灵通”,“无线市话”是一种将固定电话传输交换与无线接入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固定电话网资源,以无线方式提供的在一定范围内具备移动漫游功能的个人通信终端。日本则称之为“个人手持电话系统”(英文缩写PHS)。
原中国电信在一分为四后,负责固定电话网业务的新中国电信一直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欲以此与当年的同胞兄弟、今日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国移动抢夺市常无线市话就是一个恰能击中中国移动“软肋”的新生事物。作为本地话网的补充和延伸,“小灵通”运用数字技术以无线方式接入市话网,使传统意义上的有线市话可以在网络覆盖的范围内随身携带使用,随时随地拨打市内、国内、国际电话,让每一个用户都可以享受到固定电话能在市内移动的便捷,一举突破了“无线”和“市话”两个概念的特点和长处无法融合的禁区。
市话手机之所以能吸引用户,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与目前蜂窝系统相比有较大价格优势。据兰州电信企业广告介绍,“小灵通”本地网营业区内通话费标准被定为0.20元/3分钟,月租费20元,均实行单向收费,其他费用与固定电话相同。而目前移动通讯收费均为双向,收费远远高于PHS,价格优势一目了然。
据了解,“小灵通”目前在湖南郴州地区执行的资费标准是月资费9.6元(个人用户)、话费0.10元/分钟、单向计费,另外还免费提供呼叫转移功能,当超出服务范围(盲区)或关机、遇忙时,可转移至指定的电话、手机、寻呼机上。这样,对于工作和生活均在市区的用户来说,“小灵通”一个月的所有话费仅仅相当于普通手机一个月的月租费。同时,重量不足100克的“小灵通”手机还具有独特的低辐射环保功能,其发射功率仅10毫瓦。
但是,“小灵通”也有致命缺陷。PHS系统存在容量低、单个基站覆盖半径孝同时服务的用户数少、盲区多等技术局限,这项技术曾在日本兴起,发展不到两年时间,因其自身技术体制的落后和基本应用技术的缺陷及高成本导致严重亏损,1998年2月18日其在泰国等地的发展也宣告失败。
基于此,信息产业部、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均不支持各地发展采用PHS技术发展无线市话。今年6月,两家又分别发文,决定对电信企业开展PHS业务实行经营许可证管理。未经许可,不得建设、经营PHS。
但是“小灵通”对于固定电信企业来说,又有很大的诱惑,除了可以和移动电话业务一较长短外,无线市话目前还可以对固定交换机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建设周期短、安装简单、减少了管线建设投资及维护费用,放号快、即开即通,能随时随地接打电话,增加了市话的使用效率,解决了热装冷用问题,形成了市话业务新的增长点。
如去年西安电信局就创下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累计放号6万门,12月1日正式开通当天放号4000多个的记录。目前,西安用户已近15万。
去年12月,小灵通在湖南郴州地区面市,一月内甚至引发了郴州市多年未见的排队等购现象。据统计,郴州“小灵通”用户平均入网率比中国联通以及当地移动公司利用模拟网络组建的“本地通”分别高出18%和43%,仅次于中国移动的“全球通”。
各地的热销使其他地区的电信部门大受鼓舞,纷纷提出试点申请,有的甚至批文未下、粮草先行,暗地里投入巨资展开了大规模的前期网络基础建设,生米煮成熟饭后再说。
而信息产业部在禁止中国电信建设低价的无绳市内电话“小灵通”服务的通知中,一方面表示,今后也不会再批准新的城市开展这项业务。但另一方面又说,对于已经投入大量建设资金或已经开通服务的城市,允许保留“小灵通”业务经营,并作为“过渡”产品存在。这种现象必然造成人们在认为上的误解,即在这个问题上,政府是想管,却又不想管得太严。百姓希望更明确的态度,他们不希望“兰州事件”重演。
(中华工商时报)
赵雷 肖世峰 胡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