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我最想做的事依然是写稿,只不过心情不一样了,因为记者节的确是对新闻从业人员工作的肯定”
各地记者照常工作
本报记者谭卫平报道:今天是中国第一届记者节,本报记者昨天从全国各地十余家媒体了解到,所有记者在自己的节日里都不放假,照常发稿。
中国日报社的一位记者对本报记者说,记者节他最想做的事依然是写稿,只不过心情不一样了,因为记者节的确是对新闻从业人员工作的肯定,有了这样的鼓舞当记者的更要好好练活儿了。广州南方周末编辑部记者告诉本报记者,今天报社依旧照常上班,他们庆祝记者节的唯一方式是在未来的一期报纸上出8个版的特刊,在特刊中将刊登报社所有记者采写的稿件。
在关于记者节的采访中本报记者还了解到,和记者们的平常心形成极大反差的是读者的热情,许多记者的呼机在一个星期以前就已经开始接收到读者发来的各类祝福信息,有些农村读者还亲自从外地赶往北京给他们信任的记者带来了土特产。
商家优惠“记者节”
本报记者杨涛报道:细心的商家准备了不少“礼物”向记者们致意。三星电子香港有限公司向首都30多家新闻单位赠送了三星数码录音笔。这种笔形数字录音机弥补了传统磁带录音机体积庞大、录音质量差的产品缺陷,还能与电脑、电话进行连接成为使用者工作的得力助手。据了解,北京的中友商场不仅为记者准备了时尚小包作为礼品,还可以凭记者证免费办理中友卡;百货大楼也承诺免费向记者发放积分卡;双安商场昨天在北京的几家报纸登广告向记者致意,并推出了多种商品的优惠展卖。
采排现场不忘“练活儿”
本报实习记者赵铮报道:今晚北京电视台为这次记者节搞了一台记者之夜晚会。本报记者袁力作为唯一的地方媒体记者代表,与中青报记者贺延光,原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将一同接受主持人罗京、姜华的采访。
在昨天记者之夜晚会采排现场,记者了解到,本次晚会的所有演员是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的24位新闻工作者。在这次晚会上,他们将用自己的表演向全国人民展示记者的风采。
采排现场除了音乐声就是手机声,台下等着“走台”的记者仍闲不住:“今天的版画了吗?”“活儿采得怎么样了?”“照片在我信箱里找。”
-读者昨天送来锦旗
本报实习记者赵铮报道昨天上午,读者张世宏为本报送来了一面锦旗和一封表扬信。
张世宏告诉记者,通过《北京青年报》得知我国将11月8日定为中国记者节后,他就对这件事特上心,因为记者是和读者最为息息相关的。最后,他决定以送锦旗、表扬信的方式表达他对本报记者们的节日祝贺。
看过3个年头《北京青年报》的张世宏是一个老报迷,他觉得《北京青年报》涉及面广,老百姓衣食住行全包括,所以特爱看。
最后,老张讲出了自己的心声:“希望所有记者与读者永远站在一起,并祝所有记者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