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林村小学惨案发生后,大约仅三个小时,就有当地媒体的记者飞车赶到。很快,相关报道便在报纸、电视和互联网上蜂拥而出。我们不能不对同行的敬业精神和快速反应表示由衷的钦佩。
万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宜春地区处于中下游,除了有鞭炮之乡美誉外,一直默默无闻。惨案使它"一夜成名",小小的县城,这几天各家宾馆都高挂客满牌。3月8日,我们几乎有露宿街头之虞,幸而一家"温州实惠宾馆"尚有"最后一间客房",而且还是个单人间,这已经让吃了几次闭门羹的我们喜出望外了。老板说这里住的都是记者,"长沙的、武汉的、广州的都有"。老板听我们抱怨房间没有电话,发稿太不方便时,很有经验地一笑:"出门往左50米,就有一家'世纪网吧',住我这里的记者都在那里发稿。"
果然。在网吧上网,每小时只收3元钱,让我们喜出望外。
直到子夜,万载做夜宵生意的饭店和摊头,都能看到疲惫的、操着各地口音的记者,他们正在吃着也许是一天中最正式的一顿饭。
采访是艰难的。当地政府官员的忙乱和谨慎心理是可以想见的。因此,记者们要想得到一条官方消息之外的"独家新闻",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一位本想让孩子学新闻的当地官员,看到记者的工作状态,不由担心地问:"你们一直都如此辛苦吗?"许多媒体记者不仅给本报(台)供稿,而且有强烈的向各新闻网站供稿的意识,网上转载率也相当高。查阅一些著名的新闻网站,从3月7日起,几乎随时更新最新情况,做到了快速滚动。
由于记者与媒体的快速反映,此消息受众面极广,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相信也间接推动了案件的迅速侦破。可以说,从新闻报道来说,这种"抢新闻"的速度与意识,在这次事件中,相当成功。由于网站的加入,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体现了新闻工作者与媒体较强的战斗力。
不过,在这种快速作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缺憾:有些媒体最初对民间的采访导致了很大程度的失实。比如,网上最流行的对事故原因的报道,曾经是:"芳林村小学的爆炸,是由于学生往鞭炮里插引信造成的。"而根据调查组的结论和我们对当事人的采访,这明显是不符合事实的。
为什么会造成如此重大的失实?
原因恐怕有三:
第一,由于最初很难采访到幸存者,一些接受采访的村民或死难者家属出于猜测提供了类似的信息,而这尖又非常符合记者对于"鞭炮之乡"的想象。更重要的是,芳林村小学以前的确发生过让学生做鞭炮的事情。而这次引致爆炸的又是做烟花爆竹必需的硝和硫磺等,因而让记者产生了"合理想象"。
第二,记者求功心切,来不及认真求证。如此重大的新闻,能及早得到事故缘由,是每个记者都渴望着的。网上的更新速度极快,已经没有什么明确的截稿时间了,哪怕快一分钟、一秒钟也是竞争的胜利。于是,道听途说就成了"事实"。
第三,官方的信息渠道不够畅通,记者不得不求助于"民间"。记者从民间得来的一些疑问,想在官方求证时,往往得不到回答。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对记者也不应该求全责备,毕竟,事实在报道的过程中逐渐水落石出--这也符合新闻报道规律,否则,记者在正式调查结论出现之前,只能无所作为。
在这一事件中,媒体本身的经验与教训,政府方面如何应对媒体等方面,恐怕值得中国的传播学学者认真研讨。人民网特派记者李泓冰吴焰(人民网万载3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