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公章”激怒李春城
2001年3月26日    时间:2001年3月26日 浏览数: 打印

  事件:“公章”拖住工程

  本月23日,成都市市长李春城到四川大学去调研,华西医大制药厂负责人张志荣向李春城反映,该厂一个异地改造项目用了一年多时间,要盖100来个章,使得项目的基建时间被一拖再拖。“再拖下去,我们就只有关门了。”张志荣着急地说。李春城听完后,当场就愤怒了。“你把那100来个章给我看,是哪些部门办的,用了多长时间,均一一列出来。”李春城并责成随行人员,调查100来个章出自何处,审批依据是什么。针对此事,本报记者昨日采访了华西医大制药厂有关负责人。  据药厂党支办徐女士介绍,该厂的这个异地改造项目是一个水针剂项目,所谓的“异地”,只是从成都市一个区到另一个区而已。为应对我国加入WTO后医药市场的新情况,去年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一个新的规定:我国的制药企业,如果在2002年底以前拿不到水针剂生产的GMP证书,将没有资格再生产水针剂。水针剂是华西医大制药厂的主要产品,是该厂两大主要利润来源之一。面对新形势,该厂决定加快两年前就已经决定在成都某开发区新建的水针剂改造项目。“由于审批程序太多,手续复杂,直到上周,基建开工的许可证才拿到,但比我们预计的开工时间已经拖了至少半年时间了。现在,全厂上下,包括学校领导都为这个项目能不能按时完工,能不能在2002年底以前投入生产并通过GMP验收捏着一把汗。”徐女士说。  徐女士说,这个项目的审批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两年前到去年4月份。这个阶段主要是征地、立项等,这两年时间里大致盖了30个左右的章。第二个阶段是去年4月份到现在,这个阶段主要是立项审批、基建手续等,这一年时间,大概盖了30多个章,在上周终于拿到了基建许可证。第三个阶段是从现在开始到项目正式投产,据工厂内部估计,可能还要盖30多个章,项目才能顺利完工。这3个阶段加起来,总共要盖100来个章。  没想到向市长反映一个情况,居然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面对记者对此事的追踪采访,华西医大制药厂有关负责人一再低调回应,他表示,向市长反映这件事并不是针对某个单位、部门来的。  据了解,华西医大制药厂目前正根据李春城市长的要求,认真清理审批过程中盖的章。“我们正把审批过程中办了哪些手续,盖过哪些章认真地清理一遍,并把它列成表格,然后报给李市长。”

  观点:投资体制不改不行

  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我省著名经济学家、省社科院教授林凌和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助理、博士生导师丁任重教授。  林凌:现行的这套投资审批体制,无论如何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现行体制的弊端:一是投资审批的环节和部门过多过滥,有些审批名目如项目可行性审批等,早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二是限制了民间投资和私人投资。连像华西医大制药厂这样的成都市挂牌保护的企业,要投资一个项目都要过五关斩六将,花几年时间,盖100来个章才能开工建设,更别说一般的私人企业了。  现行的投资审批体制怎么改?首先是要大幅简化审批环节和程序,政府只保留一些必要的审查项目,如环保、土地使用等,其他的审批名目一律取消。其次,政府只管投资方向、产业政策就行了。国家通过制定完整、详细的产业政策目录,确定提倡、限制和禁止的行业,并确定相应的惩罚或鼓励政策来引导全社会的投资方向。  丁任重:现行的投资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在我国20多年的经济改革中,这一块基本上还没被触动。目前进行的一些浅层次改革,如清理一些过时的文件,建立“一站式服务”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要解决投资体制改革的问题,先从减少审批环节、审批手续入手。其次是进行机构改革,撤消一些没有必要存在的经济管理部门,釜底抽薪,让那些没有必要存在的审批部门、审批环节从体制中消失。政府机构的职能转变还没有完成,有些干部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作,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还不是很清楚。职能的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时间。  最后,要让我国的投资体制逐渐和国际惯例接轨,从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