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为时髦与摆设的公证--有感湖北体彩舞弊案
2001年4月30日    时间:2001年4月30日 浏览数: 打印

  用来摇奖的乒乓球里竟然藏有螺帽!4月26日《南方周末》报道了武汉体育彩票作弊的惊人丑闻。如果不是球被卡住,进而有现场彩民检查出乒乓球的问题,作弊者就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又一次?)得逞!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观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然而,在大伙的惊诧反应之下,“湖北省公证处”的两个公证员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切,“迅速和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躲进了电视台的直播工作间”。

  

  被这两个公证员甩在身后的,是此前她们已公证过的两个“真实”:一是“本次开奖的摇奖器具完整”,一是在球被卡住并被工作人员用手拨下来之后,继续摇奖的中奖号码仍然“真实有效”。

  事实的结果却告诉人们,这一“公证”既不“公”也不“正”,“公证”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除了能在彼时取得现场乃至电视机前的观众的信任之外,却无法“证”出其公证的事件的不公正!留在现场与观众心中的“画外音”,除了滑稽,更多的则是讽刺。

  作弊者固然可恶,但引起我更多思索的却是“公证”的职能与效用等问题。对于彩民来说,公证机构的介入就是要保证摇奖过程自始至终的规范、公平与公正,这也是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其真正具有公信力的前提。公证结果也应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然而在摇奖现场,我们看到的却完全不是这样。公证员没有检查出彩球存在问题已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摇奖过程出现如此异常的情况,却仍然宣布中奖号真实有效,则令人怀疑公证机构到底是在为什么而“公证”。

  事实告诉我们,这样的公证机构完全成了摆设。在其监视下的过程出了问题却不及时宣布其无效,只能说明这样的公证机构已经失去其作用,流于一种时髦,甚至起到掩盖一些欺骗与作伪的效果。

  在当下,不少百姓参与度高的活动都有请公证机构公证的习惯,百姓也习惯于在公证过后信任其过程与结果,从而摈弃了心中的疑虑。然而,在武汉体育彩票作弊事件中暴露的“公证事件”,却使人们有理由联想到其他太多经过公证过的“事实”是否真实。公证机构的这种失职行为所造成的危害性是不可低估的。这一事件理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