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演绎爱心接力 江苏女孩陈霞喜获新生
2001年6月14日    时间:2001年6月14日 浏览数: 打印

  6月13日,本来是一个很寻常的日子,但这一天,因为江苏省泰州市一个普通农家女的命运,促成台湾花莲、台北、香港、上海、江苏苏州之间的爱心接力,感动了两岸三地的亿万炎黄子孙。

  陈霞的命运

  陈霞,江苏泰州人,今年22岁,是个漂亮、健谈、开朗的农村女孩。2000年9月,陈霞被确诊患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住进了苏州大学附一医院血液科病房开始治疗。由于陈霞具有罕见的先天耐药性,一般的药物对她均不起作用。后经过4个疗程的大剂量化疗,陈霞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然而,要让病情根本好转,接受骨髓移植是最有效的办法。

  去年12月,陈霞一家三口和她的主治医生吴德沛博士一起来到北京,进行骨髓移植的配型。对于陈霞这样的独生女来说,配型完全符合的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北京的血液病专家陆道培院士专门与台湾的慈济骨髓捐赠中心进行了联系,请求李政道博士在台湾寻找合适的骨髓供体。今年3月份,好消息从海峡对岸传来:与陈霞相配的骨髓终于找到了。但随后坏消息又接踵而来:供体联系不上。

  2001年4月的一天,陈霞突然大口大口吐血,血小板也急剧下降。就在此时,奇迹发生了:在台湾,一个与陈霞完全相配的男供体终于找到了。

  2001年5月23日,陈霞回到苏州等待骨髓的移植。就在陈霞达到苏州的第二天,台湾慈济骨髓捐赠中心的李政道博士和大陆血液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骨髓移植之父”的陆道培院士一起来到了苏州,对陈霞的骨髓移植手术进行指导,同时对苏州大学附一医院进行考察。

  5月25日,陆道培院士亲自对陈霞进行了身体检查。同一天从台湾传来好消息:与陈霞配对成功的台湾男青年已经通过了最后体检,体检报告当天上午传到了苏州。2001年6月3日,陈霞第四次进入无菌仓,在这里,她进行了骨髓移植前的化疗,等待台湾骨髓的到达。

  爱心的接力

  6月13日清晨6时45分,台湾花莲慈济骨髓捐献中心,一位25岁的台湾男青年进入无菌室,开始接受骨髓抽取前的准备工作;半个小时后,供髓者全身麻醉;8时左右,抽取骨髓;9点15分,1025CC骨髓顺利抽取,比预定时间提前了15分钟;骨髓被装入骨髓箱,在4名自愿者的护送下,送往花莲机场,经台北飞往香港,而当时,香港大雨。

  12时35分,骨髓护送队已在台北机场顺利取得飞往香港的登机牌,香港雨天转为阴天。15时04分,飞机提前6分钟到达香港,香港天气转晴。全程跟踪报道的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开心地说:一切尽在掌握。因为,一直下雨的上海也由雨转阴,东方航空公司的航班也会按时起飞,这就意味着,骨髓的运输过程将不会出现意外,陈霞将按原计划接受骨髓移植手术。17时50分,飞机从香港起飞。而苏州也立即组队前往上海虹桥机场,迎接即将到来的来自海峡对岸的新鲜骨髓。19点50分,骨髓安全到达上海。21时35分,激动的人们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口举行了隆重而简短的骨髓交接仪式。终于,爱心接力最后一棒,按时到达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随着骨髓箱在两岸三地五个城市之间的接力,海峡两岸的新闻媒体也进行了接力报道。两岸三地共有近30多家媒体、86位记者对骨髓的抽取、运送、交接、移植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

  亲情的延续

  1997年4月,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将台湾一名54岁妇女的骨髓,移植给大陆一名17岁男孩。这是该中心首例横跨两岸的骨髓移植,这份“髓缘之爱”,也换起了两岸生命的彼此关怀。迄今为止,海峡两岸联手合作非亲属骨髓移植手术已达85例。今天进行的移植,则是第86例。从医学角度看,白血病患者和自己完全相同的骨髓配型的概率只有几万乃至数十万分之一,但大陆同胞却有很多人在台湾寻找到相同的骨髓配型。据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主任李政道分析,台湾有许多人都是从大陆南方过去的,同祖同宗,所以,大陆南方人50%都能在台湾找到供体,北方人有20%,海峡两岸的骨髓移植成功率比较高。

  李政道认为,这是因为两岸同是华夏儿女的缘故。李政道曾数十次亲自捧着骨髓箱,送到祖国大陆各地,每一次运送骨髓他都觉得有些惊心动魄,因为骨髓移植是一个复杂的高难度、高风险手术,骨髓从取出到输入必须在20小时内完成,台湾和大陆目前又不能直航,必须绕道运输,稍有闪失,就会前功尽弃。只有亲眼看到骨髓徐徐输入患者的体内,他的心脏才渐复平静。

  今天,海峡两岸联手合作第86次非亲属骨髓移植手术,两岸三地又一次经历了原本并不很遥远的长途跋涉,亿万炎黄子孙的爱心又一次经历了时间的煎熬。第86次,继承了从第一次到第85次的爱心接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两地的爱心不用再经受长途跋涉,不会再经历长时间的煎熬,因为,两岸原本同祖同宗,亲情原本浓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