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揭开四川“麻雀消失”之谜
2001年6月6日    时间:2001年6月6日 浏览数: 打印

  麻雀是典型的与人共居的鸟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曾广布于四川各地。但近年来,麻雀在四川盆地、盆周及川西南山地的平坝、河谷的农耕区和城镇中消失了。

  对麻雀在四川消失的原因,人们莫衷一是。最近,四川师范学院省重点学科动物学教研室主任郭延蜀副教授运用在微机支持下的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理统计方法,并结合他10多年来所搜集的野外数据、文献资料,对20世纪后期四川省麻雀地理分布变迁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试图破解麻雀在四川消失之谜。

  郭延蜀提出的观点认为,20世纪后期四川省麻雀消失区域与四川省发达、较发达农业区完全重叠,“消失现象”发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时空上表明麻雀在四川盆地、周边及川西南山地农耕区消失与农药有关。据农业部门提供的资料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前,四川农村使用的是较单一的中低毒高残留的六六六、DDT等有机氯农药,使用量较小。从70年代后期开始,农药的主流品种过渡到久效磷、对硫磷等高毒有机磷农药,其次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除了杀虫剂外,还增加了各种除草剂。麻雀在四川盆地的繁殖期为3月下旬至9月上旬,而这段时间也正是农田用药的高峰期。育雏期的麻雀喜食昆虫,但由于农田打药,成鸟因捕食中毒昆虫而死,幼鸟因失去父母抚育饥饿而亡。麻雀取食沾有微量有机磷农药的杂草种籽后,还会因厌食而亡。麻雀消失现象最先出现在农业发达的四川盆地、盆周及川西南山地的河谷、平坝地区,然后向经济较落后的区域扩展。在这些区域里的一些大的公园、学校、机关和地域偏僻的乡村由于农药使用次数少,量较小,因而还残留着一些麻雀的小种群。川西高原属林、牧区,农药使用量十分有限,因此麻雀在这些地区的居民点周围仍然是优势种,还常常能见到几百只甚至上千只的大群麻雀。

  郭延蜀进一步指出,目前,在我国大面积的水稻产区,麻雀已成为罕见之鸟,这是滥用有机磷等农药带来的严重后果。滥用农药可能摧毁整个生态金字塔,危及人类的身心健康、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