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上海停止办理“车房组合私车牌照”,终止了这项对外地产小车销售的歧视性政策。按照上海原来的规定,符合条件办理车房组合的购车者花5000元就可获得一块牌照,但必须购买上海本地产的车。而其余的购车者必须到拍卖市场上以上万元的价格来获得牌照。
像限制外地车销售这样的地方保护,在各地一直屡见不鲜。现在,随着入世的脚步,这样的做法已经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如果市场连对内开放都做不到,又何谈对外开放?政府入世,要适应新规则。许多人在谈及一个话题:要建立服务型的政府,更要建立一个能为所有企业提供公平服务的政府。
政企分开,才能一视同仁
中国入世,产业界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但是,有关中国入世的协议条款中,直接涉及到企业的反而不多,更多是针对政府的。可以说,产业界迎战的胜算率,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政府入世进程的快慢。譬如,要企业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要形成真正的市场,关键都在政府。政府彻底放开,才有企业的真正自主经营,政府不去干预、对企业一视同仁,才有真正的市场。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企业与政府间的亲疏远近,使得政府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以国有企业为例,虽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其总体上的竞争力仍然不强。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记者采访过的一家国有企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都是政府直接任命。总经理、副总经理实际上是平行地对政府负责,董事长(董事会)对他们并没有任免权。这样的制度安排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浙江的一位市长更是直截了当地对记者说,市里的国企领导基本是政府任命的,他们实际上是对我负责,我怎么可能不管呢?
如果总体上的政企分离总是实现不了,如果量大面广的企业的第一责任仍然是要对政府负责,那么政府怎么可能把自己的职能转变到为所有企业提供公平服务呢?面对众多的困难企业,地方政府可能推出更多“扶大扶强”的政策,希望以此帮助它们摆脱困境,甚至参与国际竞争。而实践证明,这样不仅很难培育出真正的优势企业,而且会妨碍其他企业获得合理公正的发展环境。入世后,政府要做的是尽快把国企完全融入市场,让它们在和市场的快速融合中尽快提高核心竞争力。
消除“内战”,才能对内开放
几个月前,《扬子晚报》披露,南京市只给本地产电动自行车上牌,而不准给外地产电动车上牌,并称这是经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的。如果消息准确,着实让人吃惊。
关于入世,舆论讨论得最多的是如何扩大对外开放的问题。其实,对内开放同样重要。很难想像一个内部都相互割裂、封闭的市场,能在入世后遵循新的游戏规则,并运转良好。
国内商品,过去都是国家统购统销,反正总能卖得出去,也没有保护和不保护的问题。这些年,市场竞争加剧了,就出现一个保护的问题。中国入世后,对外资要遵守入世协议,不能有地方保护主义。因此,地方保护主义将来针对的可能是更多的内资。
对于“保护伞”下的行业或企业来说,保得了一时,保不了一世。“内战”必然削弱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许多专家提议,入世过渡期,政府应该着力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给企业更多在市场里游泳壮大的机会。
消除地方保护,靠什么?不能靠开明官员的高风亮节,靠地方政府的开阔胸襟,关键还是要政企分开,只有分开了,地方保护的动力源才能真正消除,政府才能合格入世。
透明行政,才能公平服务
政府从“全能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后,如何对国企、民企、外企公平服务?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芮明杰教授说:关键在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只有透明度高,才能营造公平高效的企业发展环境。
芮明杰说,政府办事必须公开化,法规公开、程序公开,办事结果也要公开。这个企业能不能注册、这个行业能不能介入,谁都清楚,不能搞暗箱操作。这样一来,办事效率、投资环境自然就好,腐败也少了。透明才能做到平等,透明才能让人感知到平等。这就要求政府向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决策民主化和行政管理现代化转变。具体地说,就是要把世贸组织协议和基本规则转化为国内法,使政府工作尽快适应WTO法律框架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把“守法”作为衡量“好政府”的最重要标志,政府在既定的法律、规则框架内行使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管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