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者说——访章含之女士
人民日报记者 果永毅 吴迎春   时间:2001年10月26日 浏览数: 打印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0周年的日子。30年前,中国代表团在暌隔22年之后,首次出现在联合国大厦,成为世界瞩目的重大事件。当时外交部随团翻译、后曾以中国代表团副代表身份出席联合国大会的章含之女士正是这一事件的见证者。

  人心所向: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初秋的一天上午,记者如约前往采访章含之女士。穿过北京市中心区一条静谧的胡同,记者来到她的宅邸。这是一座清代风格的四合院,前后两个院落,建筑古朴典雅、错落有致,梨树和海棠树浓荫蔽日、果实累累,在秋阳下显得格外富有生机。身着便装的章含之笑容满面地在客厅门口迎接我们。落座后未及寒暄,话题便径直引入那段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她的心情就像室外的天气一样好,声音清晰响亮、充满了自豪感:“驱逐台湾当局代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改变世界格局的事件。”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1949年,中国人民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后,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理应由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但是,由于美国等西方势力的阻挠,20多年来,我国的合法权利一直被无理剥夺。1971年,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他访华之后宣布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华;10月,基辛格第二次访华,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内的美国阵营开始分化瓦解。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中合法权利的提案以压倒多数获得通过。

  “当时,美国人没有想到是这个结果,”章含之介绍了当时美国人的尴尬处境,她说,基辛格1971年10月访华同中方会谈时,谈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当时他向周恩来总理吐露的意思是,尼克松总统1972年初春访华后,给中国进入联合国开绿灯,当年秋天,中国可望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在基辛格访问结束将要离开中国的那一天,联大决议通过了,周总理到钓鱼台送行时告诉了基辛格这件事,当时基辛格非常尴尬。完全出乎美国人的意料,尼克松还没有访华,中国就进入了联合国。这正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中国代表团到达纽约后,听到很多趣闻。美国为了阻扰这个提案的通过,其驻联合国大使及美国官员据说同100多个国家的代表谈了200多次。以许诺提供援助或停止援助的办法进行利诱和威胁。一些国家表示不满,你美国人都同中国往来,却要我们反对中国,这是什么道理?美国人说,如果实在不行,你们投弃权票也不能投赞成票。其实,他们连弃权票都不愿意投,投票的时候一些代表缺席。联合国投票按说没有缺席这一说,要么赞成、要么反对、要么弃权。“缺席”是从中国代表团重返联合国开始。缺席代表到哪儿去了呢?有的跑到洗手间去了,所以,有些代表在洗手间里碰面了,“哈!哈!……”讲到这,章含之不由发出爽朗地笑声,这笑声感染了我们,我们不由得会心笑了。她说,虽然有若干缺席的票,但表决时,提案还是以多数票通过了。当时反应非常热烈,联合国会议大厅里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蒋介石的“外交部长”带着手下一帮人灰溜溜离开会场。

  首次亮相:中国组团前往联合国

  1971年10月26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向中国外交部代部长姬鹏飞发来电报,正式通知联大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立即驱逐台湾当局代表的决议。当时正值“文革”后期,“四人邦”猖獗一时。连该不该派代表团出席联大竟然也属争议之题。最后,毛主席亲自决断,尽快组团出席联大。10月29日,姬鹏飞回电通知吴丹,中国在近期内将派代表团出席本届联大。“代表团的团长也是毛主席亲自决定的,他指定(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为团长。”章含之披露了中国代表团组团的经过。

  9月开始的联大会议当时已经进行了近两个月。真正组团的时间只有一个星期,还要起草一个联大报告,因而,准备工作是非常匆忙的。周总理具体领导了组团工作,当时考虑副团长的人选问题,副团长要留在联大当常驻代表,有很多单独活动不能带翻译,当时刚出任我驻加拿大大使半年的黄华被挑选上。章含之说,代表团出发之前,毛主席多次接见并指示。最后一次毛主席接见他们的时候,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毛主席是说我们要去联合国这个地方,利用这个阵地。后来乔冠华在赴纽约的飞机上依据主席临别赠言怀着激情写了一首打油诗,“一九七一,十一月十一,万里大江横渡,一望长空尽碧。此去欲何为?擒虎子,入虎穴!”

  中国代表团于1971年11月9日离京前往纽约,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人、首都群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4000多人以及许多国家的使节到机场欢送。外电评论,欢送礼遇如同欢迎外国元首,表明了中国高层对我代表团首次“亮相”联大的高度重视和期待。

  时隔20多年后,中国代表团首次来联合国,美国方面也认为是一件大事。各大媒体均派记者前来采访,在中国代表团即将抵达的纽约肯尼迪机场等待。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这次采访中抢了独家新闻。他们打听到乔冠华一行将从巴黎飞纽约,于是派出以波尼·卡博及大腕记者沃特·克朗凯特及摄影师、录音师一行四人,飞到巴黎,购买了与中国代表团同一个法航航班的头等舱机票。待飞机起飞后,卡博走到第一排乔冠华的座位前请求采访。但他很有礼貌,请乔考虑,半小时后再过来。他们没有料到乔冠华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卡博和克朗凯特进行了独家采访。当这次班机抵达纽约,乔冠华被蜂拥而至的各国记者包围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这两位资深记者匆匆地悄然离去,赶发他们的独家新闻。

  激动人心: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受到热烈欢迎

  出席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的中国代表团于11月11日抵达纽约,此后,代表团团长和成员开始一系列拜会活动:联合国秘书长吴丹、联大第二十六届会议主席马利克以及一些国家驻联合国常任代表等。吴丹因生病住医院,乔冠华团长和黄华副团长11月14日到医院探望并向吴丹秘书长递交了中国代表团的资格证书。次日,中国代表团将首次参加联大会议。谈到首次出席联大的情形,章含之兴奋不已,她说了几个“最激动人心”,“我们到达联合国会议厅时,联合国礼宾司长在门口迎接乔冠华一行,门口的记者更是不得了,都一层层围着,抢拍‘历史性镜头’。”

  章含之说着说着,从书房拿出了自己珍藏30年的“历史性镜头”———几十张黑白相集,这些是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大的真实纪录,其中弥足珍贵是乔冠华入席后大笑的照片,章含之讲述了这张照片产生的背景。中国代表团落座之后,一大群西方记者围着拍照采访,一位记者问乔冠华,“乔团长,你能不能讲讲你现在的心情?”乔冠华仰天大笑,记者正不解其意时,乔冠华反问道:“我现在的心情你还看不出来吗?还用回答吗?”他这一笑,笑出了中国人的豪情和自信,敏锐的外国记者及时抢拍下的这张历史性新闻照片,后来在瑞士获得了时事新闻类照片奖。

  中国代表团的入席是非常轰动的事情。许多友好国家的代表前来表示祝贺和欢迎,大会主席马利克首先致欢迎词,然后许多国家的代表相继走上讲台发言,欢迎中国代表团,包括美国、苏联的代表。对中国代表团的祝贺欢迎历时六小时。共有57个国家的代表在大会上致欢迎词。

  章含之说,当天晚上,乔冠华发表重要讲话,也是盛况空前,代表们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欢迎。乔冠华讲完话回到中国代表团位子上,场面十分感人,许多国家的代表都过来了,排着长长的队伍,要和中国代表团团长握手,祝贺他的讲话,乔冠华的手握红了,“那时,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动得直掉泪,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的地位得到确认,受到热烈欢迎,我感到非常自豪”。

  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受到欢迎的事例不胜枚举。联大会议厅外有个咖啡厅,只要乔冠华一出现在咖啡厅里,他就会被包围,一些国家的代表都想和他交换意见,开始来的人坐在沙发上,后来的人围在四周,老记们也围上来,特别是各国代表都要求和他单独谈。会议厅背后有个地方,摆了几个沙发,是工作人员休息的地方,结果成了中国代表团的会客厅,好多国家代表团团长都和乔冠华单独会见。

  中国代表团第一次来到联合国,在联合国工作人员内部引起很大的震动。联合国中文科的工作人员大都是台湾人,有好几百人,其中包括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的长女顾菊珍。他们作为联合国中文科的雇员,原先总是抱怨“不务正业”,因为台湾当局的“代表”们从不讲中文,中文这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成了摆设。中国代表团来联合国后,中文科内一些人辞职了,但绝大多数人都留了下来。这些人开始持观望态度:看中国代表团到底怎么样?他们看到的是中国代表团凡在正式场合发言都使用中文。这些表现他们在联合国从来没有看见过。原来的“台湾团”是永远跟美国人走的,苏联阵营跟苏联人走。看到中国独树一帜,作为中国人,他们觉得扬眉吐气。章含之清楚地记得当时顾菊珍跟她讲的一句话,“你知道我现在是什么感觉吗?我觉得中国像唐朝的鼎盛时期,国威起来了”。顾菊珍的态度很能说明问题,来自台湾的工作人员都渐渐转变了态度,心悦诚服地愿意为祖国代表团服务。

  《人民日报》 (2001年10月26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