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钟声响起的时刻
2001年1月1日    时间:2001年1月1日 浏览数: 打印

  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祖国各地的钟声响起,表达着人们迈向美好未来的豪迈情怀。

  八达岭长城迎接新世纪

  伴随着人类走过2000多年风雨沧桑的万里长城,再次成为中华民族经历世纪交汇、发展延续、走向辉煌的历史见证。

  新世纪零点将至,举世闻名的北京八达岭瓮城广场点燃了新铸的世纪宝鼎圣火,2001名学生手持光棒登上瓮城广场,组成一条灯火“长龙”,一名身高2米的巨型世纪老人将一面世纪之旗授予象征未来希望的学生代表。

  “十、九、八……”零点时刻,瓮城广场上响起了激越高昂的读秒声,所有的人都注视着2001年巨型倒计时钟。当读秒到零时,空中回响起嘹亮悠扬、催人奋进的新世纪钟声,同时鸣响了21响世纪礼炮,璀灿的礼花在夜空中绽放,中外来宾兴高彩烈地戴上头饰面具,参与盛大的化妆世纪舞会,尽情地进行世纪狂欢。

  此时此刻,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站在伟大的人类奇迹——万里长城脚下,八达岭特区主任乔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激动地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我们共同接受了一次庄严的世纪洗礼,共同感受了一次岁月更迭的震撼。让我们与古老的长城为伴,共同守望21世纪的第一缕霞光,以我们共同的心声、以我们迈向新世纪的高昂热情同心祝福,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祝愿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祈盼新世纪的和平,祈盼跨越世纪的人类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迎着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2001只汽球和2001只鸽子从长城脚下飞向天空。万人登长城锦标赛、各种民间花会表演、万人长城申奥签名活动也在长城脚下同时展开,人们争先恐后地在一幅申奥红布上签上自己的名字,预祝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取得成功。

  自豪地站新千年的第一岗

  伴随着新世纪、新千年的零点钟声,伴随着举国上下万众欢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心脏——北京天安门广场国旗基座的哨卫上,新中国的国旗卫士——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官兵,冒着冬日凛冽的寒风完成了新世纪、新千年的第一次换岗仪式。

  “敬礼!”随着宏亮的口令声,武警战士姜道辉、程飞和站2000年最后一班岗的武警战士宋明、吴庆勇同时庄严地举起右臂互致军礼。此时此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数以万计的武警官兵与他们一样同时换岗。此时此刻,万里边关、海疆,三军将士正警惕地守卫着祖国的陆地、海洋和天空。

  “能够站新千年的第一岗,是我的荣耀,我感到无比自豪。”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战士程飞激动而又自豪地说。

  面对新世纪、新千年的到来,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副指导员孙怀轩说:“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这里有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巍然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象征我们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又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统一、民主自由和振兴强盛的最好见证地。站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听得见八国联军野蛮凶残的枪炮,听得见中华民族百年来自强不息的呐喊,听得见新中国一次又一次胜利的欢呼。在这里站岗、巡逻,我们既感到无比的自豪,又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他说:“回首昨日,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对中国人民来说,真是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喜看今朝,新中国已进入了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时期。辉煌的成就令世界瞠目,令华夏儿女自豪;展望新世纪、新千年,我们武警官兵更要时刻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和平需要盾牌这一硬道理。我们武警官兵愿意永远成为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后盾,成为国家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宁的可靠保证。”

  圆明园:“毋忘国耻,振兴中华!”

  夜色中的圆明园不闻欢声,不见灯火,但大水法遗址永远不会孤独。时针指向零点的那一刻,一个年仅19岁的大学生打开他的网络家园,用手指和键盘为这块厚重的土地守岁。

  这是网络世界中一个很普通的个人主页。它有一个令人回味的名字——“圆明沧桑”,有一行滚动不停的警语——“毋忘国耻,振兴中华!”,还有一个责任感很强的版主——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刘阳。在窗外隐约传来的欢呼声中,他用鼠标轻轻一点,一段中国青年的心声传向全世界:

  “我是《圆明沧桑》的版主,现在是公元2001年第一天。140年前,人类历史上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圣殿被焚毁,但正像圆明园依旧傲存的山形水系一样,炎黄子孙的自强精神是永远毁不掉的。圆明园近300年的历史证明,国盛园兴,国败园衰。一个越来越强大的中国,需要有这样一处历史旧迹告诫人们:腐败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圆明园98%的精华都沉淀在历史的尘埃中了。它带给中华民族的耻辱,也将被锁定在19和20世纪。今天,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圆明园今夜无语,但我相信用心为它守岁的中国人,绝不止我一个。”

  中山公园保卫和平石牌坊:洗刷百年耻辱

  专门研究北京地方历史的《北京志》副总编赵庚奇仰视着保卫和平牌坊,感慨万分:“这座牌坊凝聚着中国的百年历史,此时它静静地矗立在中山公园,我仿佛听到它在诉说着昔日的耻辱和今天的荣耀。”

  赵庚奇介绍说:“保卫和平石牌坊原来曾经叫作克林德纪念碑。1901年,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最早下令枪杀义和团团民的凶手、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京城东单开枪寻衅,被一名叫恩海的清军军官击毙。事后,清政府在同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定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规定了‘在遇害初所竖立铭志碑’的卖国条款。1903年牌坊建成后,它就像一把长刺,深深地插在中国人的心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北京的百姓在狂欢中将克林德碑推倒,并将其由东单牌楼迁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建起“公理战胜”牌坊,但公理没有得到伸张,巴黎和会的惨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盲目的排外与投靠西方结局都是一样地可悲。

  新中国建立以后,1952年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友好会议”上,决定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以显示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热爱。

  夜幕降临,赵庚奇激动地说:“新世纪曙光到来之际,站在保卫和平牌坊前,更觉得和平来之不易。我相信已经洗刷百年耻辱的中国人民会在新世纪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国必将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黄河岸边的筏子客:要发扬光大古老文化

  83岁的回族老人张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兰州黄河北岸的山坡上,与黄河有着不解之缘,家中几代人都是黄河上有名的筏子客,人们都尊称他叫“张爷”。世纪之交,在静静流淌的黄河岸边,张爷抚今追昔,感慨不已。解放前,作为黄河上游重镇的兰州,仅有道路90多公里,除了一座1909年修建的黄河铁桥外,只有12座木桥,绝大多数运输都只能靠羊皮筏子。黄河上水流湍急,筏子客将脑袋系在腰上,虎口讨生路。张爷每次从兰州起货运到银川后, 返程没有车,逆水筏子只能往下游漂,他只好扛着筏子步行回来。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两岸的变化日新月异,黄河岸边的老筏子客张爷眼中记录了条条公路和座座大桥的建设,记忆中保留了兰州城发展变化的缩影:1957年,兰州新建道路22公里,1960年,滨河东路扩建、七里河黄河大桥、新城黄河大桥等一座座钢筋混凝土桥梁横跨黄河两岸。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最近几年,高速公路的开工、斜拉式大桥的建成通车……1998年,横跨在黄河兰州段的铁路、公路桥就有十几座,是黄河上桥梁最密集的河段。

  张爷曾伤感地以为羊皮筏子将永远从黄河的风浪上消失。但近年来到黄河岸边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张爷把珍藏多年的羊皮筏子找出来,手把手把绝招教给了儿子张德保。羊皮筏子古朴原始的风格吸引了游客,人们从中找到了在黄河风浪中探险的乐趣,张爷每年因此增加收入1万多元。张爷满意地说,现在不管你摆着羊皮筏子到哪里,汽艇一拖就回来了,可快着呢!张爷虽然老了,但对新世纪依然有着美好的憧憬。他立志要把黄河上这一古老文化发扬光大,他明年要做四个羊皮筏子,再买艘汽艇,然后成立一个黄漂队,把旅游的生意做大。(未完待续)千年钟声响起的时刻(2)

  中山陵前话统一

  1月1日零时,聚集在南京紫金山麓迎接新千年、新世纪的上万名群众欢声雷动,撞响了辞旧迎新的灵谷寺大黄钟。在激昂、悠远的钟声中,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局长王学智仰望灯光璀璨的中山陵雄姿,激情满怀地对记者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镌刻在20世纪历史丰碑上的伟大人物,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开辟了道路。近百年来,中山先生的思想、品格和精神对中国的革命、建设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南京中山陵,也以伟人的巨大魅力以及经典的建筑艺术、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中华文明纪念地。每年瞻仰中山陵的中外游人达600多万人次。”

  忆昔抚今,展望新世纪,王学智深感责任重大。他说:“21世纪中国人民将完成统一祖国的宏伟大业。中山先生是全球华人共同景仰的伟人,也是沟通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我们不仅要做好中山先生的守陵人,还要做中山先生思想的传播者、宣传者,使中山陵成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加快祖国统一的重要窗口和阵地,让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成为凝聚亿万炎黄子孙振兴中华的不懈动力。

  东方明珠:见证浦东十年发展

  新旧世纪交替之夜的上海浦东,468米高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矗立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中央,11个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球体从天空串到草地上,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267米的旋转餐厅里,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钮卫平女士和记者一道,回顾起了东方明珠与浦东这片热土一起成长的历程。

  钮卫平介绍说,1999年,这座世界第三高塔迎来了232万国内外游客,综合经营收入达到2.1亿元,利润年递增30%,这些指标在世界高塔同行中均名列第一。没有浦东的繁荣,就没有东方明珠的人气。1999年,浦东的GDP达到800亿元,占全市20%;人均GDP为5.1万元,是10年前的11倍;吸引外资近11亿美元,外贸出口67亿美元,都超过了全市份额的1/4……而餐厅外璀璨的超高建筑群、宽阔繁忙的世纪大道是浦东腾飞最形象的佐证。

  新世纪的第一天里,上海的电视人将在东方明珠和万里之外的加拿大多伦多国家电视塔进行世纪对话,2001名学生要在这里向国旗宣誓,上海市民则会从这里出发奔向21世纪……

  车流从延安路高架泻下,万国建筑群、“时代步伐”喷水池、浦江对岸的东方明珠、滨江绿化带……光彩夺目的外滩跃入了记者眼帘。早在20世纪初,西方和民族金融资本纷纷抢滩上海,在这块南起延安东路、北抵外白渡桥约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集了数十家的金融机构。今夜的外滩,人流如织,人们漫步在52幢具有异国风情的建筑间,聆听着大楼上的铜牌娓娓叙说的一个个故事。

  大钟寺鸣钟喜迎新世纪

  新世纪零时,古老的北京大钟寺内人头攒动,一片寂静无声。随着人们一齐发出的颤动的读秒声:“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跨越世纪的古老的永乐大钟轰然鸣响,震天动地的钟声喜迎新世纪的降临。欢呼跳跃的人们激动、兴奋、自豪。

  宁可老人在欢腾的人群中深情地望着那口大钟,心情起伏迭荡。老人年近八旬,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同时,又是四世同堂的幸福家庭的长者。他动情地对记者说,我伴随二十世纪几乎走了全程,目睹国家的兴衰,世界的发展,我深刻地体会到,和平、幸福、发展、成就,这一切都来自人类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我们中华民族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会有今天的沧海桑田的变化。新的世纪,更应该是奋斗的世纪,在新的奋斗中,人类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曙光。

  人们围拢着永乐大钟,遐思无限。被称为世界之最的永乐大钟铸造于500年前,通高近七米,是世界上年代最长,文字最多的古钟。它是世纪和历史的见证,它的鸣响伴随人们经历了无数个关键的历史时刻,108声钟鸣,寓意着美好的祝愿,殷切的期盼。现在,这108声钟鸣,敲开了新世纪的辉煌之门,带领人们走向新的未来。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同时举办了舞龙舞狮民间花会、战国编钟演奏中外名曲、书法绘画现场表演、新世纪首日封展卖和游艺灯谜、保健咨询等丰富多彩的欢庆活动,人们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充满了浓浓的喜庆气氛。

  (新华社记者崔军强 徐机玲 刘浦泉 丁锡国 李煦 李京华 刘昕 茆琛 方政军 张先国集体采写)(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