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蜗居”京城的“求学族”
2002年9月23日    时间:2002年9月23日 浏览数: 打印

  在北京的各个角落,却有一群又一群20来岁的年轻人,他们蜗居在平房、地下室。他们游离于高校学子行列之外,而把自己最美丽的梦想寄予艰难而充实的异乡求学之旅。

  在昏暗的地下室备考3年

  海淀区紫金庄园的每座高楼下面,都建有两层的地下室。地下二层被分隔成大大小小的几十个房间,光线昏暗,空气混浊,走廊弯曲。

  25岁的吴非就住在这里,屋里摆放着四张上下铺床,共住8个和他年龄相仿、来自各地的小伙子,凌乱的行李堆放一地。四年前,他辞去工作,只身来到北京,打算上一个辅导班以能继续读研。但来到北京报了一个考研辅导班后,他才发现自己口袋里的钱实在少得可怜。没有办法,只好找到这个每个月月租180元的“学生公寓”长期租住了一个床铺。但北京昂贵的生活费却迫使他不得不为了糊口而出去打工。于是,白天工作,晚上读辅导班,吴非的生活就被这两件“大事”给挤占得满满当当。

  为追求艺术在北京“安营扎寨”

  在这些“求学族”中,有不少人是俊男靓女,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奔着北京的八大艺术院校来的,由于竞争激烈,他们的路也就更艰难。

  陈依或许生来就是个表演天才,她的一举一动都那么有形。但遗憾的是,她没能如愿进入艺术院校就读本科。大专毕业后,她没有直接就业,而是选择了一条“曲线救国”之路———来北京拜师学艺。

  “看到那些能安心坐在教室里专心听老师讲课的同龄人,我就羡慕不已。毕竟,能系统地接受专业训练是太难得了。”陈依说,她现在已经自修完本科相关课程的一半了,再坚持两年,就可以取回表演“真经”了。

  生活清贫却很充实

  在重庆已经工作了3年的宁平怀揣着几千元钱来到北京,在亚运村附近与三个人一起合租了一间半地下室,上起了“新东方”的口语培训班。宁平说,他们每餐花二三元钱,在地下室里订一份特意为他们准备的盒饭,只要能完成来京预定目的就已经十分满足,至于物质需求并不在考虑之列。

  每年都有无数的年轻“学子”,他们一茬接一茬,甘愿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在地下室这样的宿舍里,忍受着夏天的蚊虫叮咬、冬天的寒风凛冽,用自己过人的毅力追逐着心中那个美丽的求学梦,不辞艰苦、不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