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结构的不合理在人才市场紧缩的时候显得尤为突出,为此,市教委近期提出,要对市属高校的专业结构动“大手术”。
市教委高教处通过对市属高校分析认为,部分学科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效益不高;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部分专业面向偏窄、课程内容陈旧、人才培养和社会要求脱节;专业结构失衡,应用型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较大差距;高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的机制还没有形成等都是现在市属高校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专业选择面窄,毕业后不好就业。进行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北京市主管文教的林文漪副市长在日前高校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根据社会需求,特别是要符合首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实际。据介绍,北京市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中将构建微电子、软件工程、生物工程、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旅游与外贸、文化艺术、现代服务等十个方面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基地的基本框架。同时将重点支持急需的金融、贸易、法律等学科专业的建设,扩大此类专业布点和增加招生规模。由于北京未来外语人才缺口很大,所以,北京高校也将加大外语人才的投入和培养。
为使高校专业设置更快适应社会需求,市教委将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将可以在批准的学科门类和专业数内,自主设置专业,并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申请设置目录外的新专业。为给高校以信息指导,市教委将定期公布北京高校专业布点情况和专业招生就业情况,及时提供北京经济、科技、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有教育界人士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上改革也要依据社会需求,进行“以销定产”。同时,北京高校应推广高校间的合作办学,创造条件推进跨学校、跨专业的选课制,开展高校跨学科、跨校设置专业的试点。鼓励高校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实行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实行主辅修专业制、双学位制等,扩大第二学位人才培养的规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