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进行“一箭双星”发射
基本建立长期稳定运行卫星对地观测体系 2002年5月15日   时间:2002年5月15日 浏览数: 打印

  新华网太原5月15 日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程、新华社记者田兆运)北京时间5月15日9 时5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气象卫星“风云一号D”和我国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一同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风云一号D”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是一颗太阳同步轨道应用气象卫星,卫星质量为950公斤,卫星设计寿命2年,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负责使用,主要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等。“风云一号”是我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A星、B星、C星分别于1988年9月、1990年9月和1999年5月发射。目前C星仍在太空运行,状态良好,已连续工作了3年。与C星相比,这次发射的D星在技术状态上作了部分改进,提高了卫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风云一号D”星发射升空后,我国有两颗极轨气象卫星同时在太空运行,呈双星状态。另外,我国还有两颗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在天上运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两种气象卫星同时在太空运行的国家。

  “海洋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用于海洋水色探测的试验型业务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卫星质量为368公斤,卫星轨道为太阳同步近圆轨道,以可见光、红外探测水色、水温为主,设计寿命两年。发射这颗卫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观测海水光学特征、叶绿素浓度、海表温度、悬浮泥沙含量、可溶有机物和海洋污染物质,并兼顾观测海水、浅海地形、海流特征、海面上大气气溶胶等要素,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及养殖业资源状况和环境质量,了解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沿岸海洋工程、河口港湾治理、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执法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海洋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探测卫星的历史,标志着我国在海洋卫星遥感领域迈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卫星经在轨测试后,将交由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次发射之前曾成功地发射“资源一号”卫星、“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从而取得了四战四捷。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7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5次获得成功。卫星发射升空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组织所属测控站进行了实时跟踪测控,并及时计算出卫星入轨参数。目前,两颗卫星均运行正常。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还将继续对它们进行在轨测控和长期管理。

  有关专家指出,“风云一号D”和“海洋一号”卫星的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已基本建成由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和海洋卫星共同组成的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这对于加速我国气象现代化,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增强海洋资源监测、调查和开发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快讯:我国成功进行“一箭双星”发射

  新华网太原5月15 日电(记者 田兆运)北京时间今天上午9 时50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我国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和气象卫星“风云一号D”送入太空。

  “海洋一号”探测卫星的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标志着我国在海洋卫星遥感应用领域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风云一号D”气象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业务应用气象卫星,主要任务是获取地球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为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监测服务。

  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7次飞行,也是第13次成功地进行“一箭双星”的发射。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5次获得成功。

  有关专家指出,“风云一号D”和“海洋一号”卫星的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基本建成,对于加速我国气象现代化,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增强海洋资源监测、调查和开发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射现场指挥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