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黄吉洲、特约通讯员 李本钱)7月中旬的一天凌晨,台湾海峡上空突然闪出一批小型战机,狡猾地低空飞向我海域。我机在雷达兵的引导下,出人意料地升空拦截,对方只得仓惶退回。锁定这一低空目标的,就是南空某雷达团营长刘国清。
捕捉低空目标,是雷达兵对空警戒的难点。刘国清在高山雷达站16年,当战士时,就发誓要练出一双“神眼”。一天,他从一大堆地物回波中发现了目标,立即告知身边的战友。战友不信:“这是地物回波,哪有飞机啊?”他毫不犹豫地报出第一点。一会儿,一批目标果真从地物回波里低空露了出来。而他抢报出的第一点,比正常预警时间提前了3分钟,为上级指挥所定下决心与采取对策赢得了时间。
雷达站用上了新装备,但刘国清发现新装备虽然抗干扰和机动能力强,可对低空近距离目标的捕捉仍是难点,而捕捉这一环节,对整个空情录取与传递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雷达允许有盲区,打赢不允许有盲区。”身为站长的他带领全站官兵一头扎进了运用新装备捕捉低空目标的训练,从目标出没方位、飞行高度、飞行航线等不同角度,归纳总结出捕捉低空目标的一套“规则”。此后,刘国清又在自动化工作站的帮助下,设计出一套能帮助雷达操纵员辨别目标的训练软件,使连队一批“神眼”脱颖而出。
试刀的机会来了。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6批敌机分南北两翼向我某海域进犯,其中一批飞机藉以雷达盲区低空逼近我海岸线,刘国清带领“一号班”成员操作新装备紧紧盯住敌机,不断为上级提供准确情报,使我机成功地拦截了敌机。刘国清5次夺得上级组织的比武第一名。不久,他由正连职站长破格提为营长。
采访中,笔者与刘国清进行了这样的对话:“作为一名雷达兵,最值得你骄傲的是什么?”“当年需要5个人的手6个人的口才能完成的空情捕捉与传递,我们现在一人即可‘直接录取’上报,捕捉目标的数量为过去的10倍,优质情报率达到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