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海”造绿洲
本报记者 李忱   时间:2000年11月12日 浏览数: 打印

  乘车在沙漠公路上疾驶,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地,道路两边突然奇迹般地出现了长达5公里、宽30米的绿洲。迎风摇曳的红柳、舒展的沙拐枣和顽强的梭梭,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90年代中期,随着沙漠公路的通车和塔中油田的建成,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及时提出了防沙绿化与环境建设任务。从1994年6月至今年8月,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与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合作,先后完成了《沙漠腹地环境监测与防沙绿化先导试验》、《沙漠油田基地沙害防治与绿地建设技术研究》等“九五”科技攻关课题。

  至今仍住在塔中工作站地窨里的兰州沙漠所的项目负责人张志谦副研究员接受采访时说:“经过几年的反复筛选和实验观测,采用打井沟灌、滴灌技术,我们成功地培育和种植了防风固沙的红柳、沙拐枣和梭梭等22种灌木;适宜道路绿化的灰杨、沙枣、白榆等4种乔木;用于固沙的盐生草等3种草本,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等6种草坪植物,金盏菊、地雷花等4种花卉以及番茄、芹菜等8种蔬菜。”

  《人民日报》 (2000年11月12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