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日,我将飞往挪威参加一个国际学生会议,作‘中国的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发言。4月份,德国有一个国际会议,论文已送过去了,结果还不知怎样。”21岁的赵亮就这样轻松地列举自己未来两个月的行程。
好大的口气!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竟如此平常。可他既不是著名学者,也不是腰缠万贯的企业家,他只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大三年级的一个普通学生。
翻开赵亮的履历表,从2000年开始,出国对他来说,便已成为家常便饭了:
5月,到瑞士参加素有“小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之称的ISC第三十届国际管理论坛,他成了欧盟主席普罗迪、诺基亚董事长奥里拉、耶鲁大学经济研究所主任的会友。
8月,赴美参加哈佛大学主办的“亚洲与国际关系论坛”,这一次的会友则是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Vogel教授、亚太经合组织总干事、GE亚太区总裁等著名学者、官员、企业家。
11月,到美国参加“网络冲击2000”国际研讨会,新的会友是Stanford、Yale、McGill等高校的经管专业同学和耐克、通用汽车等世界500强公司的主管。
这一切,都是赵亮凭自己的努力换来的。
回想去年,赵亮觉得机会仿佛从天而降。他说,机遇等待有准备的人,机遇来临时,关键在于你能否把握得住。
去年,瑞士圣加仑大学国际学生竞赛奖向全球500多所著名大学发出邀请,一篇要求以英文写成、可以从任何角度谈时间的论文成了选拔高校学子的标准。
有着良好英文功底的赵亮,和40多名同学一起报了名。
赵亮给自己制定写作计划:先找导师和外教碰撞思想的火花,确定论点:“原来时间只是一种生产资料,可现在它作为消费品,给经济与商业领域带来了机会。”然后,他用4天时间泡在北图搜寻论据。一切准备就绪后,只用两天,赵亮就完成了论文。“我的切入点是,我来到30年后的瑞士,看他们如何在休闲时代消费时间。”
赵亮中选了。
第一次出国让赵亮兴奋,论坛上的交流更让他兴奋:“他们对学生真的很尊重。尽管学生学的知识不多,可他们让你独立思考,让你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赵亮所在的小组,还形成一个邮件组,经常交流各种类似的学生国际会议信息。
世界的大门从此向他敞开。
赵亮一次又一次地检验自己,也在争取每一个机会,“课上培养的是理论框架,课外则是鲜活的灵魂”。
与大公司主管们的交流更是激励着赵亮:“简单说,只有一种希望———‘今日领导与明日领导的会面’。”
“可是你相信吗?我刚进大学时,根本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我既羞涩,又不善于表达自己。”
促使赵亮改变的是他对自己一贯的计划性。“我告诉自己,现在这种状态不行!现代人的胸襟与意识应该是正面的开放,并经常与外界沟通。而我如果想做到高层就要有领导素质,不仅是学业,也要有综合素质。”
赵亮强迫自己迈出与外界沟通的第一步。他硬着头皮参加学校的英语演讲竞赛。
困难是一步步克服的。
他一个人站在宿舍的镜子前,看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仿佛面对着无数的听众。旁边的录音机随时纠正他的英语发音和语速。
不久,赵亮又“换”了面大镜子。这回他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跑到教学楼的大镜子前。
最后时刻即将来临,他提前探点,又在比赛的地点演练了一遍。
那次比赛的结果是他获得全校英语演讲竞赛第二名。
此后,赵亮说,他迈出许多第一步。
比如,从未出过校门的他在当上学生会的学术部长后,厚着脸皮去拉赞助。整整4个小时,从打动赞助商到一点点侃价,他成功地募来第一笔赞助。“别看这一会儿,比在学校3天学的东西还多。”
再回首,面对着一系列的成绩,在学校成为名人的他,觉得自己与普通学生没什么两样。“其实,机会不是只摆在我一个人的面前,可能有的同学喜欢做十拿九稳的事。而我更看重前景,只要对自己有锻炼我就去做。”
“现在我能做到这一步,最大的原因是我不怕失败。”赵亮总结说,“我认为有能力去承受失败的人更值得佩服。”
为此,赵亮付出了很多东西。平日里同学无论是聚餐,还是打扑克,各项娱乐活动他都很少参加。他认为这种活动没有积淀。他在忙功课,忙着考GRE,忙社会活动,忙着出国参加论坛。“我到国外与高层次的人交流,丰富自己的知识,去国外参观,难道就不是娱乐吗?”
赵亮给大学生划分了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飞跃,这是培养独立学习与作学问的能力;第二层次是要有一定的成果与经验;第三层次则是形成自己的思想。他认为自己正处于从第二层次向第三层次的过渡。
赵亮希望今后通过本报把他所得到的国际学生论坛的消息告知与他同龄的大学生朋友。“我一个人进步没什么意思,我更希望整个群体的素质有个大的飞跃。有人鞭策我,我能跑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