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卡电话用户状告中国电信违约案首次开庭
2002年1月16日    时间:2002年1月16日 浏览数: 打印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记者 李煦 牛爱民) 一名持有价值466万元电话磁卡的中国磁卡电话用户状告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违约案,在许多电话磁卡消费者期待已久的今天,由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首次公开开庭审理。

  可谁也没想到,在法庭上,法官刚刚宣布开庭,中国电信代理人就突然当庭提出:由于所提供的11份证据中,有多项涉及国家秘密,请求法院不公开审理此案。

  端坐在法庭上的3位法官,当庭经过暂短商议后宣布:中国电信集团提供的证据是否涉及国家秘密,须庭下认定,此案是否公开审理,待合议庭重新评议后决定。今天休庭,开庭时间将另行公布。

  记者注意到,从开庭到法官宣布休庭,前后仅有10分钟。

  据了解,去年轰动全国的85名磁卡电话用户联名状告中国电信集团一案,曾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不予受理。去年10月8日,一名叫秦汀的北京人,又再次向法院提起磁卡诉讼。

  秦汀在起诉书中称,自己长期从事销售工作,经常在国内出差,由于电话磁卡没有使用期限的限制,且都有国际和国内长途通话功能,为了便于自己和家人的电话联系,从1995年开始至1998年期间,先后购买了中国电信销售的电话磁卡,至今还有未使用的电话磁卡合计面值为466万元整;可从1999年开始,发现由于磁卡话机的日渐减少和损坏,自己所持的电话磁卡不能使用。因此,认为中国电信集团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侵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请求法院判决退还电话磁卡面值款合计人民币466万元,银行利息损失19万元,赔偿律师费及经济损失15万元,总计500万元。

  北京第一中级法院依法受理此案,原定于2001年11月20日开庭审理。但中国电信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对原告价值近500万元的电话磁卡进行证据保全。为此,一中院不得不推迟了开庭时间。经审查,法院认为中国电信提出的证据保全申请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于日前依法裁定驳回了中国电信的请求,同时确定今天上午9时开庭审理。

  今天上午8时30分,当记者赶到北京第一中级法院大门口时,见到已有10余位磁卡电话用户和1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聚集在法院传达室,等待用身份证换领旁听证,进入法庭旁听此案。

  8时55分左右,原告秦汀与他的2名律师以及被告中国电信的2名诉讼代理人陆续进入法庭。记者注意到,在原告方座位前摆放了2个大旅行箱和一个大纸箱,3个箱子中都装满了成盒的电话磁卡。“一盒是一千张,全部加起来有几万张,价值有500万。”秦汀介绍说。而中国电信集团的诉讼代理人则只拿了一个普通装材料的文件袋。

  对于这样一个没有任何结果的10分钟的“开庭”,原告和旁听人员都感到很意外。中国电信的代理人在休庭后,婉言谢绝记者采访。秦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中国电信为了拖时间,让更多的磁卡用户将手中的磁卡换成IC卡。此前,中国电信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也是为了拖延时间。据悉,中国电信已发布公告,电话磁卡换成等值IC卡的截止日期为今年3月31日。

  有记者问秦汀,“有人认为你买电话磁卡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囤积、收藏,待增值,对此你有何看法?”秦汀说,“收藏也是一种消费。我不认为自己是在囤积,因为电话磁卡没有使用期限。”

  秦汀的代理人之一律师谷辽海认为,中国电信仅作出换卡为惟一的处理方式,这是侵犯了广大磁卡电话用户的选择权。他们应当提供包括换卡、退款、抵值使用等方式供磁卡消费者选择。

  一位自称只拥有3张电话磁卡的旁听者对记者说,“虽然案件如何宣判对我个人在经济方面影响不大,但我仍希望法院能依法做出公正的判决,能切实依法维护那些真正的磁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有关资料显示,磁卡公用电话作为第一代无人值守卡式电话,80年代中期被我国引进后一度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现在,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IC卡公用电话系统。目前,北京市近7万部公用电话中,磁卡电话只剩不到200部;以IC卡电话、多媒体电话为代表的新型公用电话已全面取代磁卡电话。中国电信已宣布,到今年12月31日24时,磁卡公用电话将全网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