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沈路涛)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个别地方的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还生活在依靠刻木、结绳记事,数豆记数的原始状态中。如今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大学生,有的还有了研究生和博士生。到去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共有少数民族在校学生1847.09万多人,青壮年文盲率已大幅度降低。
九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昨天举行第13次会议,听取教育部关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情况的汇报。
据介绍,为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90年代以来,国家专门设立了少数民族教育补助经费,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专项补助经费,“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也尽量向民族地区倾斜。地方各级政府也对民族教育给与不同程度的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近年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数大幅度增长,其中1999年普通中学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比1995年增长了30%以上。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到1999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已有291个县级单位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少数民族专任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普通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分别是1953年的9.1倍、49.9倍和16.1倍。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培养了少数民族专门人才近300万人。
但由于种种原因,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差距明显。民族地区教学设施和资金严重短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升学率还很低,中小学教师数量少,业务水平低,教师队伍还不稳定,教育体制还比较落后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据了解,在“十五”期间,我国将从政策投入和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民族地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努力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听取汇报后,委员们高度肯定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取得的巨大成绩。委员们认为,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向民族地区,特别是条件恶劣的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政策倾斜力度,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分层次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教学素质和水平,稳定教师队伍;进一步做好东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教育工作。
委员们还审议了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主席团交付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新华社 2000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