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 变 变 2001中国家电十大现象
2001年12月28日    时间:2001年12月28日 浏览数: 打印

  要用一个字来评价中国家电市场,去年是“乱”,今年就是“变”。闯过了2000年的大乱局,受够了恶性竞争甚至亏损的煎熬,在WTO的大背景下,2001年的中国家电除了求变,无路可走。目前中国家电业就好像是那个一群人遇见一匹狼的故事: “我不一定要跑过狼,我只要能跑得过你就够了。”当然,“洋家电”也在变,不变不行。

  洋家电忙搬生产线

  回眸今年的家电市场,洋品牌家电加紧向中国战略转移的新闻俯拾皆是。松下、日立、东芝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日立宣布将加大对华投资,除了将在安徽芜湖设立投资额达2100万美元、年产量达30万台的家用空调新公司,还在深圳、福建等地建设背投影彩电生产基地;东芝公司也宣布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显像管电视,把包含数字电视在内的电视机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松下电器已宣布将美国肯塔基州的微波炉生产线搬到上海;美国AO史密斯加大投资;韩国LG、三星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能力……最抢眼的是,松下披露要在中国建成第二个松下电器。

  有资料显示,有将近10家国外的家电品牌在经过80年代末在中国的生产线建设高潮之后,又于最近酝酿或正在向中国搬迁生产线。洋品牌生产线的二次搬迁高潮悄然来到。

  仔细分析这些新闻事件,看得出洋品牌是将中国作为一个合适的制造中心,以取得低成本竞争优势,而在此类行动的背后是中国家电市场越来越大的诱惑力。中国内需市场庞大、工资低廉以及工程技术、研发人力资源丰富,因此赴中国投资几乎是全球同业者的必然选择。

  洋品牌开打价格战

  在国内家电市场的各种价格大战中,外国企业一向是稳坐钓鱼台,不肯参与。但中国刚一入世,各大公司就一反常态:三洋降了,夏普降了,日立降了,索尼降了,东芝降了,松下降了,飞利浦降了,LG降了,阿里斯顿降了;彩电降了,背投降了,洗衣机降了,电热水器降了,微波炉降了……入世后洋品牌的大幅降价,无论是占领市场还是炒作概念,都值得关注。

  为什么过去经常宣称坚决不参与价格战,而如今却开始打出“价格牌”,而且惟独选中在中国加入WTO的这一时刻?洋品牌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在越来越发展的今天,中国将日益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也会成为大家争夺的焦点。目前,正是处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关键时期,谁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抢占市场,谁就会在其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而关税降低,使得国外技术、设备、资源的引进成本大大降低,也使自己有能力在同等价格的基础上与众多品牌比质量、比技术。

  也因此,中国家电企业将面对更激烈的竞争。可以说,松下、日立、三洋等最近一连串的行动表明,洋品牌对中国家电市场的新的一轮攻势已经开始了。

  家电要搭楼市的车

  今年的家电市场,随着房地产业的逐渐升温,家电厂商与大型房地产商合作,希望相互从对方身上找到新的商机和卖点,共筑双赢格局,已成为时下家电业新的流行趋势,由此,可能演化出一种新的家电营销模式。

  在北京,翻开近期《北京青年报》出版的几次《广厦时代·首届平面房展》,里面竟有多个整版的内容是家电、汽车、IT企业的广告。具体说,就是索尼新品“韵翔”数码影院、东芝“梦剧场”背投电视等。

  广州的情况与北京很相似。继美的小家电与广州星河湾地产合作后,近日,科龙电器又与广州房地产界龙头企业之一——合生创展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一项为期三年的空调、冰箱供货合同,科龙包下了今后合生创展下属广州各项目公司开发的所有楼盘需要的空调、电冰箱供货及安装调试工程,价值达2亿元人民币。合生创展的“家电套餐”,涉及有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抽油烟机、热水器、微波炉、电饭煲8种家电产品。这是家电企业在与大型连锁超市合作后,在探索大宗销售方面取得的又一进展。

  有关人士预计,像大冰箱、家用中央空调、地热取暖、整体家电、智能家居等产品,将会加紧与房地产业牵手。

  信息家电崭露头角

  一键上网、数字电视、网络冰箱、智能家庭、蓝牙技术、蓝色家电、家庭数码、MP3、宽带、数码相机……注意一下今年家电新闻,信息家电好像忽然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可以说,尽管还大多停留在概念阶段,但在2001年,信息家电无疑已取得明显进展。

  什么是信息家电?简而言之,信息家电就是各种家电装置与室内网络之间的整合,它的主要特点是“三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又是3C:是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技术的结合。

  今年,无论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都纷纷推出打着信息家电旗号的技术或产品。国内的,有TCL猛推的HID电视、海尔的整体网络家电、海信的上网电视、联想的“蓝色家电”等;国外的,就更多了,LG电子和三星电子的网络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波炉以及壁挂电视机、网络吸尘器、电饭锅和煤气炉;日本夏普公司的电冰箱、除湿机、图像检测器和烟雾感应器;松下公司的智能家庭;西门子的智能住宅……索尼也准备将广受欢迎的机器狗爱宝升级,在收到电子邮件后,使它可以对主人大声吠叫。

  信息家电在今年的进步,对于在恶战与亏损的泥沼中苦苦挣扎的中国家电企业来说,或许可以说是一个光明的前景,然而,如果不加大投入、认真研发技术,这个光明的前景也就可能仅仅是一个画饼而已。  

  商业资本趁势扩张

  2001年以来,家电市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现象就是那些以连锁专营为基本业态形式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壮大,业界称为“商业资本龙抬头”,特别是以北京国美、江苏苏宁、山东三联为代表的“家电大鳄”四处跑马圈地,抢占地盘。苏宁声称投资4.2亿元,三年内建立1500家特许连锁店。国美的目标同样指向全国最大家电连锁商,但它追求的目标是:到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连锁商城150家,年营业额超过100亿元。三联走的也是连锁经营的路子,在山东省内开有80多家连锁店。

  家电三强之所以特别强调速度与规模,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家电销售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旧业态转换时期,渠道价格战取代厂商价格战。在以前的价格战中,产品价格的决定权在厂商手中,渠道只是跟随厂家进行价格调整。在品牌渠道发展壮大以后,渠道商的采购数量加大并且是现款现货,品牌渠道可以根据自己所面对的市场和竞争的需要自行决定价格,从一定程度上说,价格决定权开始从厂商移向渠道,中国市场未来几年的价格战的主角将会是品牌渠道而不再是家电制造商。另一方面,中国已加入WTO,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也在全国的大城市里选点建店,到目前为止,洋品牌渠道与本土的家电品牌渠道店面数量都不够多,洋渠道家电经营的规模也不算大,所以两种渠道之间基本上还没有大的冲突。等到两种渠道在中国市场布点差不多的时候,正面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抢占有利地形,国际商业资本肯定会寻求国内强势企业进行合作。到那时,谁的网络大,谁的渠道多,将会变成竞争的筹码,非常值钱,不论是合资还是被收购。

  职业经理游牧家电

  关注中国的家电业不能不关注企业的高层,而高层的变革即聘请职业经理人无疑又是焦点中的热点。随着家电业竞争日趋加剧,企业规模越铺越大,“掌门的”不得不请“掌柜的”。于是,一批以打理企业为谋生手段的职业经理人走入公众的视野,这一点在广东、浙江的民营企业表现得尤为抢眼:吴士宏“逆风飞扬”TCL,屈云波空降科龙,方洪波崛起美的,俞尧昌扎根格兰仕,杨东文主导创维,陆强华纵横高路华,李洪峰客串万和,姚吉庆领衔华帝,王伟东落户荣事达,卢锦文牵手耀马,孙为民登陆苏宁,潘智军加盟康泉,许召华打理希贵等等。

  各种各样的“空降兵” 没完没了,似乎预示着中国市场化最活跃的中国家电业正在面临一场新的变局:一个具有游牧气息的职业经理人阶层正在中国家电业诞生,他们将带来新一场家电业“职业化”的生死决战。记者将这些既能“三调芭蕉扇”,又能“三打白骨精”的职业经理人称之为家电业的“孙行者”:一方面,他们要学会“七十二变”,不断创新,率领西行取经团队获得正果;另一方面,他们还要炼就“火眼金睛”,识破各路竞争对手布下的“市场陷阱”,为掌门人“唐僧”保驾护航。但是,由于中国搞市场经济的时间还很短,职业经理人和老板都缺乏道德约束,所以“掌门的”与“掌柜的”还存在着“金箍棒”与“紧箍咒”的矛盾与冲突:企业老板希望握有“紧箍咒”制控“孙行者”;职业经理人期待“金箍棒”,无敌天下,由此带来“三大问题:一是主人与仆人,二是用人与留人,三是放心与放权。因此,家电业的“西游模式”要想取得理想的成果,还需要“孙行者”与“唐僧”不断磨合博弈。

  中外家电走向竞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之间在竞争中逐步形成合作,昨日的对手成为今天的盟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将逐步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劲的潮流。种种迹象表明,乘着入世的东风,中国家电正掀起新一轮的中外合作浪潮。各大家电企业纷纷与外资合资、合作,借外资的资源、资本、产品结构等进行重新整合。所有的中国企业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选择:要么整合别人,要么被别人整合。共生利益成为企业行动的准则,因此,借力使力,合纵连横,从竞争走向竞合,资源共享,进而发挥1+1>2的乘数效应将是未来企业竞争的游戏规则。

  一位知情人士称,目前中国家电业的合纵连横就好像是那个一群人遇见一匹狼的故事: “我不一定要跑过狼,我只要能跑得过你就够了。”狼来了,只要我不被吃掉就行;冬天来了,能多穿几件厚衣服,冻死的一定不是我。外资企业无论在资金、技术、管理还是国际经营理念及全球网络等方面都具有国内家电巨头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一些具有一定竞争实力并力图突破国内巨头围剿的本土二、三线品牌来说,借助外国巨头的这些优势实现跨越,无疑是它们梦寐以求的。中小企业要生存、大企业要发展,没有技术这一核心能力的家电业只有走合资、合作的道路,这是一个最为经济的模式,只不过中国入世催化了这一必然进程。入世后外资肯定要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推进速度,而并购是一种捷径,那些连被并购资格都没有的企业将彻底消失或转行,全球跨国家电巨头为数并不多,而国内企业太多,行动晚了可能失去“外嫁”资格。

  促销怪招逐渐失效

  一块钱的家电你要不要?还没等你掏出钱,那边又吆喝“只要五毛钱”。今年,家电市场上的促销大战愈演愈烈,也越来越怪。“一元家电”在很多人眼里或许已经算不得什么新闻了:在上海、在郑州、在江苏启东;五角钱的电饭煲、一元钱的饮水机;几千人奔走相告、凌晨两点排队等开门、数十人不幸被挤伤……不用问,这种场面一准是家电促销竞争。

  除了上面这些噱头,还有“掏心卖、论斤卖、摔着卖、裸体卖”的场面次第上演。整个2001年,家电市场的热闹真不少。最过分的是,一家空调厂商在北京发布消息称,空调要免费赠送。结果,消费者免费空调没得到,反倒是“赠送给我一肚子气”。

  低价的受益者应该是顾客。但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面前摆的真是一道“免费的午餐”吗?价格虽然便宜,但是产品内在质量究竟如何让人生疑。如果买回来的“特价机”性能不佳,式样过时,或者经营者不愿承担保修责任,消费者反而得不偿失。

  业内人士指出,“论斤卖、摔着卖”与产品质量“不搭界”,这是变相炒作。对于商家来说,低价并不是市场竞争中惟一的制胜手段。如果仅仅为了获取轰动效应大搞“限量低价促销”,结果却不能兑现承诺或造成混乱,最终只会损害商家自己的信誉和形象。  

  小家电成了香饽饽

  今年,当大家电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之时,利润相对丰厚的小家电无疑成了最后一块风水宝地。一方面,中外家电巨鳄纷纷游进小家电海域,另一方面,小家电企业匆忙赶筑技术、销售网络的防护堤。近年来,除了土洋大战,黑白之争外,以海尔、格兰仕、长虹、科龙、荣事达、伊莱克斯、西门子、伊莱克斯仕为代表的家电强势品牌,纷纷重拳出击,在小家电跑马圈地。而以美的、康宝、灿坤为代表的“小家电大王”们也在一边坐山观虎斗,一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积蓄力量,以小搏大,随时等着对手犯错误,收获渔翁之利。如果说目前尚处相持阶段,那么未来几年的的中国小家电业必将有一番龙争虎斗。

  据业内人士分析,渠道、高端等将是未来几年中国小家电业竞争的焦点所在。

  ——拼渠道。之所以有些大家电在小家电领域初战受挫,就是单纯地把大家电的销售模式移植到小家电身上。

  ——拼高端。目前,国内小家电行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中低档领域,基本由国内厂家占据了山头,二是高档领域,主要由外资品牌号令天下。像飞利浦、松下的电蒸炉每个就1400元,而国内品牌的同类产品顶多不过700-800元,这也为国内大家电进军小家电领域预留了空间。  

  贴牌不再羞羞答答

  OEM即OrignalEquipmentManufactuce,英文直译为原始设备制造商。但其基本含义为定牌加工, 俗称“贴牌”。过去,国人讲“面子”,羞于谈“贴牌”。似乎被委托方“贴牌”是件不光彩的事。而委托单位自己本来是个大企业,让个小厂家给自己生产产品,也恐有“屈尊”或“实业家不做实业而做空手道”的闲言碎语,一些知名企业担心“贴牌”张扬出去会影响自己的品牌形象。但是,自从格兰仕率先亮出“全球加工中心”的大旗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认同,OEM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一种生存方式。

  相对于为外资品牌代工的OEM,国内家电业还有两种OEM的模式存在。其一是国内企业之间的“资源重组型”OEM,其二是由外资企业为国内企业代工“品牌输出型”OEM。

  但也有专家认为,OEM可以让企业吃饱,但并不是一定能让企业吃好。因为在家电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各环节中,生产环节的利润是最低的。一些世界级家电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下订单时,会把价格压到最低,这种订单虽然量很大,但是利润却很薄,没有上升空间可言。而且,当某个年产百万台的国内家电企业接到像GE电器这样的品牌的大订单时,该厂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能力也就被买断了。这样,自身的产品无法生产,其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也会随之被削弱,甚至消失。